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三 )


文章图片

曾经过圣诞节还是一种时尚 , 而不是争议行为 。 /图虫创意
最重要的还是交流 , 从一年级开始 , 老师就使用全英文教学 , 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交流 。 “小时候胆子大 , 中文都说不利索 , 说错了也没人笑话你 。 ”小学毕业的时候 , 江岳的英语水平已经远超同龄人 , 碰见外国人也敢主动上去搭话 。
然而进入初高中后 , 英语课开始变成应试的一部分 , 江岳很快丧失了对英语的兴趣 , 吃了六年老本 。 如今苦于语言障碍的时候 , 江岳总是会想起小学的日子 , “早知道当时留级多读两年小学了”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疯狂英语 , 平凡梦想
一纸高考试卷显然尚不足以赋予英语超然的地位 , 语言的特殊意义往往在语言之外 , 九十年代的市场化让社会陷入英语热 , 其模式却也为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
1993年 , 姜文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热映 。 “如果你爱一个人 , 就送他去纽约 , 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 , 那就送他去纽约 , 因为那里是地狱”的台词让人们纷纷做起了赴美淘金梦 。 同年 , 俞敏洪在自己的宿舍创办了新东方 。 三年后 , 另辟蹊径的“疯狂英语”挂牌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北京人在纽约》 , 很多人赴美淘金梦的开始 。
新东方和疯狂英语的出现激发了全民的英语热情 , 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学英语 , 总有一碗量身定制的鸡汤 。 与此同时 , 二者作为中国英语培训市场化的先驱 , 也创造了中国英语培训的基本元素:成功学、感恩教育、高度组织化、封闭培训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
文章图片

近日 , 李阳再次因为家暴问题引发关注 。 /新浪微博
没有被英语培训班坑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 新生们的英语焦虑 , 是最好的商机 。
【母亲|中国学生最花钱的科目,怎么不香了?】如今已经研究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的筱婧回想起大一时参加的英语培训课程仍然引起不适 。 交完高昂的学费 , 她被拉到一个远离城市中心的封闭的校区 。 训练营里随处可见创始人头像的海报 , 上面还用中英文标注着花样迭出的励志标语 。
训练营规矩繁多:白天学员们需要按要求上交自己的手机和相关电子产品;在食堂、教室、操场等公共空间必须用英语交流 , 违反的人要罚以两元的处分;老师提问要积极举手发言 , 不积极发言的要上台用英文表演节目......如果按照现在的性格 , 筱婧觉得自己肯定会投诉 , “我是消费者 , 结果花钱买罪受 , 也就是忽悠刚上大学的小孩儿” 。
接下来几天 , 学生们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跑步 , 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学到的课文 。 每节课上课之间 , 都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操场上 , 手上拿着包装精美的教科书大声念诵 。
这样的氛围下 , 即使是本来安静而羞涩的学员 , 也逐渐在老师提到感恩 , 给父母打电话说“我爱你”的时候哭得声嘶力竭 , 筱婧一度怀疑自我:“为什么融入不进去 , 是我太冷血了吗?”
但她也慢慢发现 , 同学们每天起早摸黑背单词的背后 , 是一个个平凡中国人的梦想 。 有人出生在西南的县城里 , 考上985大学 , 穿衣朴素 , 敏感而害羞 , 来这里是为了将来在外企找到一份好工作 , 想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 。 有人是销售经理 , 想练好英语方便和自己的外国客户交流 。 有人高考失误 , 被调剂到不理想的专业 , 想学好英语通过研究生考试改换门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