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路者”丁志华:推动一场职业教育的“破局”实践( 二 )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 , 创新实践校地合作 , 既是跻身一流职业院校行列的阶梯 , 更是摆在其面前的不容错过的大势 。
变局:“互融一体”做乘法
纲举目张 , 行胜于言 。 《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发布之后 , 一场场与职业教育的创新“约会”每日都在上演 。
行走在秦皇岛市的主要路口 , 人们总能看到头戴红色鸭舌帽、身穿红色马甲、手握红色校旗的交通志愿者 , 其中就有很多来自建材学院的学生 。 在海韵广场、山海关古城等地方 , 建材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组建了彩绘志愿服务团 , 开展了“彩绘扮靓城市”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 为秦皇岛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添砖加瓦 , 贡献智慧与力量 。
这些年轻力量的加入 , 不仅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 , 更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
如果说学校、企业是激活城市“大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那么校企合作则是推动城市“小循环”的关键力量 。
在丁志华的大力推动下 , 建材学院与燕山大学--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了产教融合研究院 。 在一次次的会议上 , 针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 , 丁志华每次都认真提问、真诚解答 。 他说 , 只有充分发挥各专家的智力、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热情 , 同企业一起深入研究解决技术问题 , 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 才能促进校企双方向深层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职业|“探路者”丁志华:推动一场职业教育的“破局”实践文章插图
丁志华教授(左一)听取企业负责人介绍产品技术问题
在交流与碰撞中 , 灵感与智识迸发 。 合作的动力一次次克服了陌生的阻力 , 校企合作的“加法”升级成为“乘法” 。
学院成立的京源畅想电子商务工作室以及九诺财税产业学院就是生动鲜活的案例 。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供需脱节问题 , 企业派驻专业师傅指导 , 并带来多个学徒制工位 , 将真实的工作场景、业务项目植入到教学环境中 , 学生毕业的时候 , 还可以无缝对接企业用工需求 , 大大减轻企业通过社会招聘以后还需要进行长周期员工培训的培训成本 , 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将校企合作“坐实”落地 。
此外 , 为了实现科研人员和企业直接对接 , 建材学院还实施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 选派优秀教师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 , “一对一”对企业开展企业诊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 ,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从学校到城市 , 从课堂到企业 , 从模拟到现实 , 从“单兵作战”到“合作共赢” , 建材学院的实践 , 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内涵 。
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 , 建材学院谋划的《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10大工程50项具体项目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积极成果 , 为全市30多个行业300多家企业开展了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科技攻关等技术服务 , 形成了“三全”“三化”“四提高”的合作模式 。 作为一所职业院校 , 建材学院通过探索形成的“建材模式” , 对其他正寻求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的学校而言 , 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 秦皇岛市委专门下发文件推广“建材经验” , 要求全市各高校、各级各部门以建材学院为榜样 , 利用智力优势和人才资源 ,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
坐落于海滨城市秦皇岛的建材学院 , 近几年也拥有了众多荣誉光环——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学校” , 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 。 2018年 , 学校还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职业教育突出贡献院校”称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