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讲述量子信息科研背后:钱学森心中的国家大事

7月10日 , 一份钱学森与郭光灿量子信息书信讨论手稿(珍贵历史文献复印件)现身由网信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强网杯”系列活动中 。 安徽商报融媒体采访人员联系了这份手稿的收藏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 , 他向采访人员展示了手稿原件 , 并讲述了手稿背后的故事 。
给钱学森写信
现年7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成果累累 , 名满全国 。 但在当年,他根本不认识钱学森 。 郭光灿给钱学森写信 , 是为了他多年以来一直瞄准的突破口“量子信息” 。
量子|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讲述量子信息科研背后:钱学森心中的国家大事文章插图
1981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首次提出量子计算机概念 。 同年 , 郭光灿被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 回国后 , 郭光灿积极推动国内量子光学的研究 。 上世纪90年代 , 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 , 郭光灿敏锐地意识到 , 这是极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 , 是中国可能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 。 他果断地选择了这个方向 , 并将团队的全部力量投入了进去 。
到了1998年 , 郭光灿已经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很久 。 他想谋划组织“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 。 这是一步好棋 。 香山科学会议是中国科学界的“传统项目” , 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 , 会议以基础研究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我国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为会议主题 。
手续都办完了 , 有一个事情却犯了愁 。 按照惯例 , 每次香山会议都要找一位著名科学家主持 。 这位“著名科学家”去哪找?郭光灿想起了钱学森 。 在给钱学森的信里 , 他邀请钱学森来主持“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 。
时隔二十多年 , 郭光灿向采访人员回忆信的细节时依然印象深刻:“我说中国要在这个领域(量子信息)竞争 , 就要集国内的力量搞 。 ”他在信里写:“要像当初搞两弹一星那样的方式组织国内最厉害的队伍 , 集中火力来搞(量子信息) 。 ”
“国家大事”
令郭光灿没想到的是 , 他很快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 。
开门见山 , 钱学森在信里说:“我很同意您说的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 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 。 ”
量子|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讲述量子信息科研背后:钱学森心中的国家大事文章插图
但他同时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 时代不同了 , 老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 。 ”
这给了郭光灿很大的鼓舞 , 也带给他思考 。 1997年 , 中国政府采纳科学家的建议 , 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 。 这是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 郭光灿从收到信的那一年开始申请“973”项目 。 他认为 , “973”瞄准的是“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 , 而将来量子信息、量子密码都是国家需要的 , 应该得到资助 。
然而第一年、第二年把材料交上去后 , 却杳无音讯 。 当时专家组的部分专家认为 , 经典信息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 还搞什么量子信息?
直到2001年 , 国际上量子信息已经比较火了 , 国内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地位 , 郭光灿终于在第四次申请时成功获批 , 这个项目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 。 他把国内这个领域的主要队伍都拢了起来——十几家参与单位 , 五十多位骨干研究人员 。 这支队伍成为日后中国量子信息科研力量的一支重要班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