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探秘雨林、设计皮影……学而思网校素养课制作的幕后花絮( 二 )


不到一个小时的课程背后
在热带雨林里搜寻和拍摄 , 其实只是一门素养课从策划、拍摄、剪辑再到后期推出这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一环 。
《雨林生态实验室》这门素养课有3节正课 , 每节课15分钟;还有四节“加餐课” , 每节3分钟左右 。 所有的课程时间加在一起 , 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 背后却是老师们在热带雨林超过100个小时的实地拍摄 , 更有几个团队持续几个月的付出 。

动物|探秘雨林、设计皮影……学而思网校素养课制作的幕后花絮
文章图片

老师们在热带雨林搜索时间超过100个小时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 马若萌介绍 , 从几位老师诞生制作这门课的想法 , 到进入雨林实地拍摄 , 这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 按照素养课制作流程 , 当团队中有了选题 , 首先要做的是与策划同事一起论证可行性 , 再拿出一份策划与拍摄方案 。
课程策划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 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 , 比如要拍摄哪些动植物 , 如何带出适合孩子的知识点 , 课程的架构怎么设置等;也要考虑可行性 , 比如去哪里可以拍到想要的动植物 , 选择怎样的路线;如果实地无法拍到想要的动植物 , 如何根据现场的情况来调整课程脚本……
“跟平时的外拍课不一样 , 这种到雨林拍摄 , 而且拍的还是不一定在哪的小动物 , 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就会很大 , 所以前期的策划就很重要 。 ”马若萌说 。 在这个过程中 , 《博物》杂志的几位动植物研究专家 , 比如在雨林中被蚂蟥咬到的郭亦城老师 , 和独自进入雨林找昆虫的唐志远老师 , 与主编、编导团队多次深入探讨 , 共创了许多好玩又知识点满满的课程创意 。
为了做好这门科普课程 , 无论是主编、编导团队 , 还是主讲老师、拍摄老师 , 都有很多的付出 。 尤其是4位负责现场讲解的科普老师 , 为了给孩子们讲好知识 , 做了许多看不见的工作 。

动物|探秘雨林、设计皮影……学而思网校素养课制作的幕后花絮
文章图片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程瑾老师现场讲解热带雨林现象
在雨林中 ,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程瑾现场对大板根、植物“绞杀”等现象进行讲解 。 这离不开她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 “程老师非常担心给孩子讲错 , 所以在考察雨林生态系统之前 , 她把要讲的内容都写了下来 , 稿纸正反面都写满了 。 ”董星伟回忆说 。
团队的相互配合和互相鼓励 , 让这一趟“自然苦旅”终于有了好的收获 。 实地拍摄结束后 , 他们从雨林带回了大量的视频素材和知识内容 。 不过 , 这距离课程推出还有一定距离 。 素材十分零散 , 意味着接下来将是一个非常繁琐枯燥的剪辑过程 , 需要团队继续钻研 。
与课程同时推出的还有一套“盒子” , 其中有特意研发的雨林生态系统4大实验 , 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植物种植、观测降雨、检测风向、模拟水循环等生态实验 。 学而思网校素养团队希望这门素养课不仅能让孩子可以通过视频认识热带雨林 , 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 , “来明白一个道理 , 解决一个问题” 。
“知识在哪里 , 我们去哪里”
实际上 , 学而思网校每年都要推出上百门素养课 , 既有探秘雨林、魔术科普这样的自然百科类课程 , 也有读诗词、品音乐这样的艺术鉴赏类课程 , 还有跳绳、围棋、时间管理、整理收纳等能力提升类课程 。
“最难的就是怎么和知识点结合 。 ”马若萌说 。 作为一名素养课项目负责人 , 她对制作一门素养课的难点深有感触 。 想让孩子学习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和天气知识 , 她策划了这门素养课 。 但她知道 , 只有课程与知识点结合得够好 , 才能让孩子爱上这门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