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示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第二次登上这个演讲台

这是一个三代人坚持了45年的数学教改“实验” , 21世纪以来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 , 或许都与这场“实验”息息相关 。
教育|展示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第二次登上这个演讲台
文章图片
大会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7月13日晚 , 在华东师大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现场 , 一场大会报告备受瞩目 。这是继华罗庚之后 , 时隔41年 , 第二次有中国学者登上大会报告的演讲台 , 向世界展示“中国经验” 。
【教育|展示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第二次登上这个演讲台】这位77岁的高龄学者正是顾泠沅 ,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荣誉教授 。在1977到1992年间 , 顾泠沅寻找到一条最常见教育条件下能够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 , 使得该地区9年级毕业生数学成绩合格率由1979年的16%上升为1986年的85% , 是为“青浦实验” 。
1992年 , 国家教委也将青浦经验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在全市、全国推广 。此后 , 顾泠沅带领团队 , 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国教育问题 , 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等领域持续推进探究 。
在这场题为《一项数学教改实验的45年见证》的报告中 , 顾泠沅系统介绍了这项由三代人分了三个针对性阶段、坚守了45年进行的数学教改实验——“青浦实验”的过程和成果 。而如此系统完备地呈现这项教改实验的过程 , 也属首次 。
教育|展示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第二次登上这个演讲台
文章图片
顾泠沅作大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探索最常见的教育条件下能够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途径
1972年 , 顾泠沅被正式调到青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 , 踏入了教研工作的大门 。1977年 , 在对全地区4373名高中毕业生的摸底考试中 , 考卷的难度并不很大 。但学生的及格率仅为2.8%、平均分11.1分(百分制)、零分比例23.5% 。自此 , 顾泠沅决定发起教改实验 。
顾泠沅根据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目标 , 将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大面积质量提高(1977-1992)、突破高认知瓶颈(1992-2007)以及推进探究与创造(2007-2022) , 每个阶段均持续15年 。
教育|展示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学者第二次登上这个演讲台
文章图片
顾泠沅在大会上展示1977年珍贵的“摸底试卷” 。澎湃新闻见习采访人员 邹佳雯 摄
“第一阶段主要探索了最常见的教育条件下能够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途径” , 顾泠沅这句轻描淡写的结论 , 来源于他和团队3年的教学调查、1年半的经验筛选、3年的对比试验、8年的经验推广 。
举例而言 , “低分学生遍布全县”是一个重大问题 , 经过调研 , 顾泠沅团队发现问题的根源之一 , 是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直接的沟通不够充分 , 导致学生学习进度脱节、丧失自信心等问题出现 , 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 , 顾泠沅团队经过研究 , 给出了当日作业反馈、当面指导、面批鼓励的解决策略 , 有效地阻断了上述恶性循环的发生 。
这些在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过程 , 却是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与推广 , 得来的珍贵经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