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什么家长越来越焦虑?研究发现:可能与加入很多微信群有关
文章图片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 , 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做了题为《AI时代:家长如何克服教育焦虑》的演讲 。 他在演讲中指出 , 教育是农业 , 而不是工业 。 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守望与发现的过程 , 守望靠耐心 , 发现靠用心 。 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
『为什么家长越来越焦虑』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课题组在2017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 样本覆盖上海市16个区 , 包括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 , 以家长与孩子进行配对抽样的形式 , 分别调查了8000个家长和孩子 。
数据分析得出以下10个结论:
一、上海中产家庭的亲子关系普遍良好 ,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 。 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普遍好于多子女家庭 。
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 , 亲子互动时间有所增加 。
三、家庭教育主要以母亲为主 。
四、70后、80后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社交能力等 。
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仍然较高 , 九成家长认为孩子必须读到本科以上 。
六、校外培训补习是家庭开支中最大的部分 , 占到30%—50% 。
七、年轻家长的养育方式更趋于平等与民主 , 孩子总体上比较健康 。
八、长期跟踪的数据显示 , 上海家庭的性教育水平有所下降 。
九、半数家长对家庭教育状况比较满意 。
十、家庭暴力偶尔发生 。
但为什么如今的家长越来越焦虑?研究发现 , 2014年 , 微信被大规模使用以后 , 很多家长加入了各种微信群 。 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职责的母亲 , 在各种微信群中互相交流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经验 , 结果导致焦虑情绪激增 。 原先每个家庭的信息都是阻隔的 , 你家里在干什么 , 大家不知道 , 现在从朋友圈里得知别人的孩子怎么出色、别人的孩子上了多少补习班 , 家长的心理就越来越失衡 , 变得越来越焦虑 。
『“鸡娃”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据我个人的观察 , 现在的教育竞争不仅仅是孩子的竞争 , 背后其实是家长的竞争 。 尤其是中产家庭 ,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就是要进入优质学校 。
每个家庭对孩子未来教育路径的选择 , 事实上反映了家庭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种判断 。 在很多家长看来 , 进入好的学校、考上好的大学 , 仍是唯一的成才路径 。 殊不知 , 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现在的孩子身处互联网时代 , 但是 , 70后、80后家长仍然把自己当年高考的模式复制到00后、10后的孩子身上 。 学术上我们称之为“结构化了的童年” , 这并不符合教育规律 。 你把自己的教育模式强加给孩子 , 并且给孩子设了一个很高的目标 , 对有些孩子来说甚至是遥不可及的 。 当达不到目标时 , 孩子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我们曾在南方某大学对3万名本科生进行心理测量 , 结果显示 , 有2.5%的大学生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 , 有的学生甚至需要父母陪读 。 由此可见 , 家庭教育如果仍然这样“鸡娃” ,学校如果还是以分数为导向 , 那么心理异常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根据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投入和期望值 , 有人把学生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低投入、高压型学生;第二种是低投入、低压型学生;第三种是高投入、高压型学生 , 这种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第四种是高投入、低压型学生 。 那些高压力之下的孩子 ,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
推荐阅读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 疫情|青岛市教育局:中小学室外体育场将分期分批对外开放
- 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 港大蝉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