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万点光,照亮山乡

高考结束一个月后,湖北建始县的双胞胎姐妹周卉冰、周卉于,与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教育局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成为“优师计划”师范生。她们将就读黄冈师范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在黄冈做中小学老师。
贵州湄潭县的邱芦怡,也如愿签约“优师计划”。她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亲手送来的录取通知书。“邱芦怡同学,希望你以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为新起点,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优异成绩回报母校、回报家乡、回报社会。”郝校长勉励。
“优师计划”是今年新推出的一项政策。“优师计划”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简称。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培养约1万名师范生。
教师|一万点光,照亮山乡】可以预见,未来将有一批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教育发展薄弱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优师”二字,寄托着怎样的希望?
年轻人
和城里孩子比起来,乡村孩子的天赋未必逊色,遇到“明灯”的启迪,他们也能绽放光彩。
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2020年下学期,湖南南县全县调研测试中爆出冷门,“边陲”的厂窖幸福完小五年级获得全县第一,超过了一些县城的优质名校。要知道,厂窖幸福完小是当地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改变从何而来?缘于两位年轻教师的辛勤付出。袁星、金娟两名“90后”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互动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夯实了孩子们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法,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习成绩绝非评价教育质量的单一标准。这些年轻老师带给乡村孩子的,除了文化知识,还有更多元的精神滋养。
任民镇中心小学,在黑龙江安达市远郊的一片农田里。两名“90后”音乐教师李平、张雨是刚来时,发现这里的学生基本没有上过音乐课,有的甚至不敢张口唱歌。于是,他们组建了“村里的孩儿”音乐班,利用午休时间教孩子们唱歌、弹琴,还通过改编流行歌曲让孩子们爱上音乐。“我不会再自卑,我不怕学习累,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我会笑应对……”孩子们在歌声中找到了自信,与音乐交上了朋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国家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2006年以来,累计有近百万名高校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覆盖约1000个县、3万所学校。每年还有大约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
他们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队结构。到2020年,全国约300万名乡村教师中,35岁(不含)以下教师占43.4%,本科以上学历占51.6%。
燃灯者
“只要娃娃们能读书,我不要工资都可以。”
“山里的孩子需要走出大山,乡村教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把他们送得更远。”
在东北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开展的中国乡村教师调研中,当问到为什么选择担任乡村教师时,“个人教育理想”和“乡村教育情怀”是被提及最多的答案。
人们将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乡村教师的光亮尤其动人。
老教师长年坚守山乡,为孩子托举梦想。被称为“燃灯校长”的张桂梅扎根云南山区40多年,帮助近2000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年轻人也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怀着教书育人的理想而来。“其实我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去冲一个211学校就读。我去乡村当老师,可以像张桂梅校长那样帮助一群群孩子走出大山。”一名报考今年“优师计划”的男生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