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二 )


谢玉铭临终前定居台湾 , 始终关注着在海峡另一头 , 女儿为中国物理学取得的点滴努力 。他去世后 , 人们在遗物中发现他复印了很多份谢希德结婚时的照片 , 还将女儿寄来的书信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
晚年的谢希德曾撰文回忆道 , “回国后直到父亲过世 , 我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信 , 这对我是很伤心的事......我知道他时常惦记着我 , 无论时空如何改变 , 也无法改变我们的父女情深 。”
“飞回故园的大雁”
日不落帝国的种种诱人条件 , 终究挽留不住一颗赤子之心 。用谢希德自己的话说 , “五年的留学经历 , 自己像一只大雁 , 在寒风萧瑟万物凋零的严冬 , 不得不离开家园 , 如今春回大地 , 我要振翅飞回祖国故园 , 去耕耘、去奋斗 。”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 , 不过就是一个标准的科学家故事而已 。
然而 , 在谢希德瘦小的身躯里 , 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她将这股能量献给了教育 。
1983年复旦春节团拜会上 , 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盛华宣布了国务院任命谢希德为复旦大学校长的决定 。那一年她已经62岁 。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回溯谢希德30多年的职业生涯 , 你或许能理解“中国第一位女校长”的桂冠凭什么落到了她的头上 。
1952年 , 回国后的谢希德来到复旦大学 , 担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基础教学工作 , 力所能及地开设了很多亲自教授的课程 。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50年代的大学教材大多都是苏联编写的 , 而谢先生的课程都是她自己编写 。为了避免学生忙于笔记而忽略对课题的思考 , 她总是在课前将讲义人手一份发给学生 。
谢希德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 学生们都爱上她的课 , “上谢先生的课 , 脑子里面就好像有一张张彩色的图 。”
由于结核病使腿部落下残疾 , 谢希德的右腿无法弯曲 , 只能站着上课 , 对此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站着上课不会影响讲课气氛” 。
授课之外 , 谢希德还率先在国内打破了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 , 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 , 并率先复旦大学推行导师制 。
1956年 , 儿子刚出生五个月 , 谢希德就独自前往北京 , 在北京大学主持开办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 培养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 。
两年时间里 , 她与北大物理系教授黄昆共同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 , 伴随着成书的过程 , 催生了中国第一枚单晶硅、第一块半导体材料、第一只晶体管......宣告了电子管时代的结束 , 半导体这一学科终于在我国普及了 。谢希德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新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 。
十年浩劫期间 , 谢希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迫害 , 被分到工厂里干最没有技术性、也是最脏的工作——磨硅片 。
即便是这种极具侮辱与惩罚性的劳动 , 谢希德仍通过反复实践 , 改进了磨片和抛光两项工艺 , 并得出结论:这些工艺可以提半导体原件的质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