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三 )


70年代 , 平反后的谢希德已不再年轻 , 她又重新开始了学术的钻研 , 也逐渐认识到中国与国际的差距 。她因此将研究方向从半导体转向了表面物理领域 , 成为国内该项研究的第一人 , 为中国又缔造了一个科学的分支 。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送学生出去 , 让知识回来”
当上校长的谢希德更忙了 , 除了埋首日常事务 , 还不忘规划复旦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逢改革开放之初 , 她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大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 , 便逐步加强了复旦开放性交流合作的力度 。
1984年 ,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大学 , 并首次面向大学生发表演讲 , 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议——谢希德带着复旦站在了国际媒体面前 , 简陋的学校却以它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世界舞台上亮相 。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此后不久 , 复旦大学就成立了美国研究中心 , 谢希德兼任中心主任 , 开创了复旦与世界交流协作的道路 , 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 。用一位同事的话来评价 , 这一举动“不仅需要学术上的勇气 , 还需要有政治上的勇气” 。
国际媒体将她誉为“中国的哈佛校长” ,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巴丁说 , “在中国科学界 , 谢女士是最有影响力的人 。”
1998年 ,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来华访问时 , 谢希德还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 学识和见地令克林顿频频称道 。
谢希德始终带着敬畏之心 , 密切关注着学科的未来 。她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生 , 每次去美国见到校长 , 都会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复旦可以送五名教师到麻省理工进修 。
而与此同时 , 谢希德的一份新工作也接踵而至:为学生写推荐信 。她把这当做一份重要职责 , 坚持自己书写 , 从不让他人代劳 。曾有学生为了省时省力 , 将推荐信事先拟好交给谢希德 , 却遭到她的严厉批评 。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每年谢希德都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出国留学 , 对这些学生 , 她只有一个要求——毕业后要回报祖国 。
“送学生出去 , 让知识回来” , 由她送出国的学生都在留学期满后回到祖国 , 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
多姿多彩的“苦命”晚年
终其一生 , 谢希德都在与病魔缠斗——
17岁确诊股关节结核后 , 谢希德的一条腿被打了两年的石膏 , 拆换了三次 , 本该去读大学的她不得不在病床上躺了四年 , 自修完成学业;
复旦大学|抗癌34年,征服两任美国总统,她才是第一女顶流
文章图片
1958年 , 正在北京进行半导体科研工作的谢希德提前回到上海 , 进行肾结石手术;
1960年的一天 , 她差点晕倒在讲台上 , 医生的诊断是神经性心脏早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