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教培急刹车 寻求改道教培人和缓慢减速的家长( 三 )


行业的动荡与焦虑并存 , 教培机构的一线教师成了高压的直接承受者 。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的半个月 , 因为高强度上课 , 李涵先兆性流产住院 , “到了续班的点 , 学生不愿意学 , 你会质疑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好 , 到了学生考试的点 , 你会比学生更焦虑 , 担心没有交代到位 。 ”
教培机构之间竞争激烈 , 超前续报在教培机构是常见的现象 。 王慧在北京海淀区做英语教培老师 , 她说 , 目前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统一的 , 会以各种套路去让家长提前缴费 , “比如说十个月的课程 , 孩子才学了三个月 , 它(公司)就会通过一些活动的形式 , 跟家长聊 , 让他们续报 。 ”
在王慧待过的一个大型教培机构里 , 隔一段时间就有沟通培训 , 培训教师怎么说服家长续班 。 到了该续班的时候 , 晚上十点多 , 办公室的门还锁着 , 主管拿着钥匙 , 让老师们给家长打电话 , “打不完就不要回家 , 走可以 , 交两百块钱 。 ”王慧复述 。
工作的六年里 , 作为教师 , 虽然王慧不能接受机构的超前收费套路 , 但还是会去做 , “为了生活 。 ”遇到家庭条件好的家长 , 王慧心态还好 , 但碰上一些做外卖骑手的家长 , 她拿着钱心里“蛮不舒服的” 。
李铭所在机构的系统里有一份特殊的家长名单 , 内部人员称之为“藏金阁” , 上面全是打过多次电话却没有购课意向的家长 。
电话售课过程中 , 李铭发现 , 最担心孩子成绩的是家庭条件欠佳的家长 。 这些家长担心孩子成绩差 , 将来像自己一样打一辈子工 , 之前补习过没用 , 现在想再找 , 又怕没效果 。 “他们最想报班课 , 因为便宜 , 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 ”李铭说 。
张薇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 长期从事校外培训及治理政策的研究 。 她比较研究发现 , 国内中产和中产偏下的家庭培训焦虑最强 , 此类家庭的教育期望集中在孩子中高考成绩和国内的大学文凭 。 从供需两端来看 , 一方面家长有需求 , 另一方面教培机构制造需求 , 回应市场 。
在教育竞争的环境里 , 学生接收着来自学校、教培机构、家长和同学等各方的焦虑讯号 , 承受着课业的负累 。 在成深的英语课堂上 , 小学生们的英语造句看上去缺乏想象力 , 有说在家里做作业的 , 还有的说在操场做作业的 , 都在做作业 。
“双减”之后 ,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对成深说 , “老师以后好像不能上课了 , 我好开心 。 ”成深调侃他 , “你不读书 , 以后不是更开心 。 ”没想到学生说 , “老师 , 我还是会读书的 , 因为不读书 , 以后就没有好工作 , 没有好的生活 。 ”
改道
应对政策变化 ,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培机构 , 都在寻求新的出路 。
在公司周一的例会上 , 领导在上面发言 , 张楠在下面盯着手机为儿子抢面授课 。 他的儿子在上海一所公办学校就读 , 即将步入小升初的“关键年” 。
8月14日 , 他收到教培机构学而思的系统通知 , 受政策影响 , 家长们报好的秋季面授课程 , 全部自动转成了线上班 。 不过 , 机构已经在周一到周五晚安排了面授课 。 儿子作为“老生” , 张楠有机会替他再抢面授课 。
他记得 , 第一次抢的时候 , 名师的课程基本秒光 , 之后反复好几次 , 他终于抢到了数学和英语课 , 与“双减”之前的抢课并无二致 。
等开学后 , 工作日张楠和妻子要上班 , 准备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去上课;周末要忙工作 , 再多给孩子报一些体育班 , 当作托管 。
近一个月来 , 教培机构班主任许晓雅的手机信息不断 , 不停有家长来问 , 周末能不能开课 。 家长说 , 如果开网课的话 , 能录课就行 , “周末的时候再补上 。 ”还特别叮嘱她 , 开课了一定要提醒 , 给孩子留个名额 。 这让她感觉自己和大部分家长“在一条船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