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在劳动中流汗”仍是成长教育必修课


习惯说|“在劳动中流汗”仍是成长教育必修课
文章插图
新学期到来之际,教育部举行首场2021教育金秋发布会,会上聚焦劳动教育,介绍课程相关情况、提出具体细化要求。教育部强调,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再到《习惯说》中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诸多古训格言皆彰显着对劳动的看重。人们通过劳动,收获的不只是某种技能或果实,还包括体悟劳动的深厚内涵,激发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现代社会随着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形态极大变迁,社会上“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风气较浓,甚至有人认为“体力劳动已经过时”。但事实上,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劳动教育仍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决不能以“智育”取而代之。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累着苦着、耽误学习,将孩子排除在劳动之外。再看某些学校,在“唯分数”的错误指挥棒下,埋头读书被当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事项,劳动教育“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缺乏基本的劳动观念及能力,考上大学甚至走出校门再匆匆学习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的不在少数。更值得警惕的是,鲜有体会劳动的酸甜苦辣,便难知敬惜物力;对于劳动缺乏认同和敬畏,便容易看不见劳动的价值。凡此种种,显然已经违背了“学以成人”的初衷,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补好劳动教育这一课,需要全社会涵养起崇尚劳动的氛围,多方协力、共同推进。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务,学会自理。至于社会层面,街道社区、工青妇等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劳动,企业公司、工厂农场也不妨多与学校合作,开放实践场所。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手段、拿出实招,必能在孩子心中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习惯说|“在劳动中流汗”仍是成长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实而鲜活的。有的学校带着学生在教学楼顶种出一片向日葵花海,有的学校趁着芒种带孩子们走进稻田学习插秧,通过亲历植物的成长,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孩子们多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学习本领、体悟精神,涵养起可贵的同理心,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可能远比“成绩内卷”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