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在行动中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力推“充实教育”让大学生忙起来动起来( 二 )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这样评价杨德广:“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视野宽阔,行文质朴流畅,说理深入浅出。凝聚了一位高等教育专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毅力。”
设立助学基金,帮西部贫困学子上大学
在《从农民的儿子到大学校长——我的教育人生》中,杨德广写道:“3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其间有难以计数的家庭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有难以计数的学生得以在知识的宫殿里增知成才……”他认为“扶贫,关键靠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010年,70岁的杨德广开始思考“如何度过余生”。他回顾20岁那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时,背着一个旧麻袋,揣着3元钱只身来到上海。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培养,才取得了一些成绩,才有我的今天。现在到了该回报的时候。”
杨德广一直践行这一观点,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帮助西部地区贫困优秀学子上大学。他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创建“阳光慈善基金”,面向我国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12个西部省(自治区),开展“阳光优秀生”帮困助学活动,每个地区选出一个贫困县,在高中生中选出一部分贫困优秀生,每人奖励2000元,激励他们考上好大学。近10年来,杨德广自己投入和筹集到的助学款已逾600万元,受益的贫困学生达8000多人。
在杨德广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已完成的一些论文草稿,还有需要他“一对一”扶助的贫困地区学生信息表。杨德广说,“我总在想从三块钱到三百万元,是谁给我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是社会给我的,所以我要回报给社会。”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邓小龙)
【编辑:张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