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不走高考独木桥的17岁女孩( 三 )


“父母不管你的时候,心里会有那种不安全感,”小卡说,“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也没有人问过我几点钟回家。”
孤独感包裹着她,她尝试过一整天待电影院,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出来时依然心慌,“不知道去哪里。”到现在,她也有这种感觉。
她有时埋怨妈妈不管自己,幻想生在别人家;有时希望妈妈再婚,“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管我,照顾我。”
步入青春期后,母女之间的争吵变多。妈妈詹敏一度怀疑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小卡记忆中,妈妈对自己的教育很不一样。六七岁时,就让她一个人睡,她害怕,跑去敲妈妈门,妈妈没开。上学也是她自己去,早饭自己解决,出去玩,妈妈很少过问。跳舞疼,她不想学,妈妈也尊重她意愿。
妈妈对她的成绩也没什么要求,不拿她跟别人比。但她没学懂的时候,作文不会写,会教她,还会带她参加公益活动。一次小卡考试没考完就走了,成绩80多分,老师很不高兴,詹敏却不在意,觉得分数只是评价一个人很小的一部分。
妈妈会让她自己做决定,跟她沟通商量,“我把我的想法说清楚,商量这个事情可不可行。”
签订协议是母女两特有的沟通方式。最早是妈妈出差时,商量留下的零花钱怎么花,到后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签协议。
“执行起来的时候,政策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小卡笑着说。
小卡因此很早学会了独立,小学时会自己查路线,带同学坐车去动物园玩;也会独自坐飞机回家,坐高铁去别的城市。
詹敏告诉我,对女儿“放养”,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也很少管,不大在意成绩。15岁她就离家,在外地上学、工作,跟父母关系不亲近,“觉得父母不爱我”,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姐姐身上。
她在父母的安排下读中专、进工厂,工厂破产后,她自学进入公益行业。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自己无法为女儿的未来做主,她也不希望孩子的期待和想法像自己当年那样被压抑。“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她一直告诉女儿。
小卡长大后,她曾反思,不该让女儿太早上学、一个人睡,这些可能导致女儿缺少安全感。后来想起,詹敏心中刺痛,感到愧疚,觉得自己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

五年级时,小卡身体开始发育,“就会比较在意这些,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很想跟别人一样。”
班上老师也换了,她常觉得新老师说话“难听”、“说的不对”。
詹敏能感受到女儿身上的敏感、较真、早熟。在小学时,老师用粤语讲课,小卡听不懂,会直接举手问,“可以说普通话吗?”她还给老师写信,反映班里的问题。
上初中后,小卡预感“读不下去了”。
地理、历史、物理这些科目,她都很感兴趣,喜欢周末和同学到图书馆看书和写作业。但她不喜欢划重点、背诵的教学方式,追逐成绩的学习氛围,以及学校统一的管理机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穿整齐一致的校服,领口扣子只能系一颗,外套必须拉拉链,女生头发要扎起来,只能用黑色发卡夹刘海……每天铃声一响,学生们全都冲进食堂,边排队边看书,一吃完马上回教室学习。这些让她觉得难受。
初二时,小卡第一次“反叛”了。一次考试后要补课,她觉得没什么意义,不想去。妈妈让她自己去跟老师说。她写了几大页纸,鼓足勇气找班主任、年级主任谈,成了学校唯一没补课的人。
那时,小卡成绩中上,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起眼就行,“希望老师不要发现我。”脑海里每天蹦出各种想法,必须写下来,不然“没办法专心做别的事”。作业经常写不完,又不愿糊弄,只能第二天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