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乐享教室 | 民国的课堂 , 民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教师|乐享教室 | 民国的课堂 , 民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民国虽仅38年 , 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它 , 却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 , 他们如灿烂群星 , 闪耀夜空 。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奇迹 ,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 也纷纷得出自己的答案 。
我也非常好奇 。 作为教育者 , 我的追问显得有点“钻牛角尖”:这一大批民国精英上过的大中小学的课堂 , 究竟是怎样的呢?
于是 , 我钻入了故纸堆 , 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 , 在民国时代种种独特而迷人的课堂景象中流连忘返 。 于是 , 诞生了这本《过去的课堂》 , 也诞生了我对民国课堂三个向度的认识 。
自由与包容
冯友兰先生回忆 , 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长后成了“自由王国” , 开什么课 , 课怎么讲 , 都是老师的自由 。 教师之间 , 有不同观点可以唱对台戏 。 学生们就更自由了 , “可以上本系的课 , 也可以上别系的课 。 你上什么课 , 不上什么课 , 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 。 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考试就行” 。 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亦然:“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 , 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 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 ”

大学课堂如此 , 中小学课堂里也不乏其例 。 季羡林的中学老师 , 有的是前清秀才 , 四书倒背如流 , 出口“我们大清国”;有的是激进革命者 , 像胡也频 , 一上课就宣扬普罗文学 。 袁微子先生记得小学每次作文时 , 夏老师就问:“这次作文写点什么好呢?……我替你们想了几个题目 , 你们看怎么样?”接着夏老师拟出四五个题目 , 让学生自己选择 。 有时 , 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老师 , 这些题目我都不喜欢 , 我想自己写一个 , 行吗?夏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同意 。
如此自由与包容的氛围 , 才孕育出不一样的课堂 , 并由此孕育出一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教育气象 。
个性与才学
“个性”二字 , 堪称民国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了 。 请欣赏下面的课堂:
(童伯章先生)庄严持重 , 步履不苟 , 同学以道学先生称之 。 而上堂则俨若两人 , 善诙谐 , 多滑稽 , 又兼动作 , 如说滩簧 , 如演文明戏 。 一日 , 讲《史记·刺客列传》 , “荆轲刺秦王” 。 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 , 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 , 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 , 逐页翻下 , 图穷 , 赫然果有一小刀 , 师取掷之 , 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 , 刀锋直入 , 不落地 。 师遂绕讲台速走 , 效追秦王状 。 (钱穆《常州府中学堂》)
这些课堂 , 没有千篇一律的、古板的授课方式 , 更不见程式化的“几步教学法”或“15+30”的课堂教学模式 , 而是灵动的、性情的 , 充满生命力的 。 这里 , 老师即课堂 , 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才学与个性的自然展示 。
创意与实践
今天不少五花八门的所谓“创新课堂” , 民国时期已经出现 , 算不得什么新事物 。 试举几例:
1.分组法:诗人公木小学时的曹老师让学生互改作文 , 然后再交他审查 。 曹老师还把学生依座位分成六组 , 每组十至十一二人 , 在星期日讲故事 , 各组整理出一份记录 , 交他审阅、评比 。
2.启发式:冰心在贝满女中念书时 , 教化学的管老师上课一直采用启发式:让学生预习下一堂的内容 , 每人记下不懂的问题 , 一上课就提出来 , 大家讨论 , 接着老师讲解 , 最后做试验 。

3.“开放”式:金克木小学时有位老师 , 多才多艺 , 既教图画课、手工课 , 还教自然课 。 他上的自然课 , 不拘守课本 , 而是把学生带出校门 , 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 。 后来又开一门园艺课 , 在校内开辟几个小畦 , 让学生分小组负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