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乐享教室 | 民国的课堂 , 民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二 )


此外 , 作曲家周大风回忆在镇海县乡下念书时 , 生物教师通过师生同台演“幕表戏” , 把生物、地理乃至高科技的知识都融进去 , 获得极大的成功 。 演出后 , 学校图书馆内相关学科的书刊被借阅一空 。
以上所谈的这三个向度 , 与民国时期办学自由度极高不无关系 。 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 起根本作用的则是师资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识水平) 。 民国师资情况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
师资水平
当时学校很少 , 教师人数也少 , 但从小学到大学 , 教师的整体水平非常高 。

首先 , 从学历看 , 不少中小学教师出身于名牌大学或属于“海归派” 。 作家徐迟小学时的几位年轻老师 , 个个是名校优等毕业生 。 季羡林北大毕业后回到济南中学教书 , 不少同事是北大校友 。 此外 , 留学生归国当中小学教师 , 在当时是寻常事 , 像周氏兄弟从日本回来 , 都当过中学老师 。
其次 , 中小学教师自编高质量的教材 。 金克木先生的小学国文老师 , 每星期都另发油印的课文给学生 , 以代替教科书 , 选的文章古今全有 。 有些文章后来进入了中国大学语文的读本 , 让晚年的金先生也惊叹不已 。
再次 , 从课堂表现看 , 名家笔下的老师 , 课堂上风采十足 , 令人神往 。 季羡林的一位中学老师 , 外号“大清国” , 上课从不带课本 , “四书五经”不仅能背诵如流 , 据说还能倒背 。 而罗庸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 , “不带片纸 。 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 , 连仇注都背出来 。 ”如今我们看这些老师 , 恍若神人 。
有如此学识的老师 , 无论课堂如何自由、个性、创意 , 效果总是不差的 。 一代名家的成长 , 便是明证 。 这就是“名师出高徒” 。
教育理念
民国时期 , 多数教师虽然未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 但有着朴素的人文情怀 。 他们的课堂 , 除了传递知识 , 还重视传递知识之外的东西 。
国学大师黄侃上课 , 常由古代诗文谈及现实 , “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 。 有一次讲顾亭林的《海上》 , “他一面念一面慨叹 , 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 。 学生们为之动容 。
李叔同上音乐课时 , 有的同学看不相干的书 , 有的同学吐痰在地板上 。 李叔同没有立刻责备他们 , 而是等下课后 , 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再出去 。 ”等别的同学都走了 , 他才和气地提醒他们应该如何如何 。 说完微一鞠躬 。 李叔同用言传身教 , 告诉学生什么是尊重 。
我在编书时 , 每读到这类文字 , 内心常溢满温情 , 同时感慨:如今的课堂上 , 已很难触摸到这般有温度的细节了 。
诚然 , 民国名家们笔下的课堂 , 也存在诸多落后的现象 , 其中最普遍的要算体罚了 。 这类课堂 , 本书也选入一部分 , 以反映当时课堂的全貌 。 借此也提醒读者 , 对民国课堂乃至于整个民国教育 , 我们也不能过分神化 。
【教师|乐享教室 | 民国的课堂 , 民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回望民国 , 诚如傅国涌先生所云:“向一个消失的传统致敬 , 绝不仅仅是怀旧 , 更多的是寻找和回归 。 ”为了更好地“寻找和回归” , 客观地看待民国教育 , 乃是基本的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