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看看三个学生的“减负”初体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赵 黎 王世锋
这是一个特别的新学期 , 诸多新政在这个学期落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5+2”实现全覆盖;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限制课外培训机构上课时间 , 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周末补课;禁止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排名;禁止手机带入课堂……政策落地的第一周 , 学生们已感觉到生活节奏与以往学期大不相同 。
本报采访人员在多路探访之后 , 选取三个学生的一周学习生活体验 , 为读者展示新学期的新节奏 。
故事1:辅导班从3个变成1个 , 在学校即可完成大部分作业
8月30日下午4点半 , 市北中学八年级七班的王琳祜离开教室 , 和班里十几个同学一起进入学校食堂二楼的大自习室写作业 。 这是学校新学期开设的免费课后服务 , 学生家长可以选择5点、5点半、6点等时间段接孩子 , 最晚可延时到7点 。 这样的安排 , 对于王琳祜的家庭来说省心又省钱 。 因为在之前的学期 , 王琳祜放学后需要去校外托管班等候父母下班 , 一个学期托管费就要花掉两千多元 。 而且 , 最让王琳祜妈妈放心的是 , 学校课后服务全由任课老师承担 , 孩子有不会的题目可以马上找到老师答疑 。 当天晚上6点半走出学校时 , 王琳祜已完成了大部分作业 。
把孩子接回家 , 王琳祜妈妈赶紧忙活晚饭 , 晚7点半 , 王琳祜要上学而思的大语文课 。 “市北中学从9月6日开始提供晚饭 , 孩子可以吃了晚饭再回来上辅导课 , 会更从容一些 。 ”王琳祜妈妈说 , 孩子原本有3个课外辅导班 , “双减”之后只保留了语文课 。 “正好以‘双减’政策为契机给孩子重新规划课外辅导课程 , 去繁从简 , 只选最需要的 。 ”班里家长们对“双减”政策非常欢迎 , “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辅导 , 而是大家把辅导当成了拐棍 , 怕不辅导就跟不上 。 事实是拼命上辅导班的孩子也没见得成绩有多大的提升 。 现在大家试着扔掉拐棍 , 看看效果再说 。 ”
王琳祜妈妈坦言 , 八年级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 还没接触化学 , 大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集中在语数外三科 , 辅导班调整授课时间对学生的影响还不明显 。
故事2:作业减了 , 辅导班停了 , “自由人”开始发展更多兴趣爱好
开学一周 , 青岛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骞翼感觉自己轻松了不少 。
课堂上 , 老师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 , 会给他们留出一小段时间做练习 。 刘骞翼发现 , 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针对性了 , 作业量少了一些 。 他利用课间以及课后活动课的时间 , 基本上在校内就可以完成课后作业 。
到了午休时段 , 全校开启“静音”模式 , 让大家睡了20分钟 。 这是本学期的新安排 , 刘骞翼感觉 , 午睡了这么一小会儿 , 自己下午的精力就更加充沛了 。 之后 , 老师没再像以往学期那样布置学习任务 , 而是带着同学们以阅读分享、口语交流、时事播报、自由活动等形式 , 度过了一段美妙的中午时光 。
下午3点40分放学 , 4点左右刘骞翼和妈妈汇合 , 在妈妈单位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 主要是在活动室里打乒乓球 。 打累了 , 他就花10分钟左右做一页纸的数学口算练习 。 “这个学期我再也不用为校外培训班苦恼了 , 因为周一和周四晚上的英语培训班、周六的数学培训班都停了 。 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 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 ”
回家后 , “自由了”的刘骞翼帮着家人一起做做家务 , 写日记记录一天有趣的事情 , 甚至开始“追剧” , 每天看一集电视剧《觉醒年代》 。 最近 , 他还忙着准备教师节的朗诵节目 , 背诵文稿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