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刊文聚焦: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焦虑( 三 )


平时注重积累材料 。 课堂上突生的灵感、文本的刹那妙悟 , 甚至霜降叶脱、天寒秋悲带来的兴发感动 , 都会激起人们心灵的轰鸣;同行之间的切磋、纠谬和研讨 , 往往能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 豁然开朗的同时 , 带来的是思维的激奋和勃发;课堂上突发的教学事件 , 值得深思和挖掘 。 比如“一个不爱开口的孩子主动举了手”“我把教学事故变成了教学故事”等 。 这些鲜活的“在场”式的教育亮片 , 稍纵即逝 , 教师们应及时记下这些珍贵的瞬间 , 为下一步的科研积累素材 。
理性提升写成论文 。 如果一味沉溺于积累素材 , 而不做分析提炼 , 就极有可能耽于感性、目迷五色 。 与偏重感悟的教育叙事比起来 , 教育论文明显具有研究性、规范性和学理性等特点 。 它可能来自教育叙事 , 但一定要超越教育叙事 , 在独特性或规律性的探讨上 , 给同行带来学理或策略上的指导或启发 。 这就需要教师用理性思辨审视平时积累的材料 , 提炼出有价值的话题 。 如“怎么让讷言的孩子主动举手”“如何处理突发教学事故”等 , 都是不错的论文题目 。
扩大范围形成课题 。 札记—论文—课题 , 这是中小学教师科研递升的三个不同层级 。 教师可以将论文或平时提炼的教育问题 , 扩大“类”的范围 , 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学术思路 , 汇集成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进行申报和研究 。 通过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实验等方法 , 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 提出优化策略 , 最终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 拿前面例子来说 , 就可以申报“初中生开口难的归因和对策研究”“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研究”这样的课题 , 从现象着手 , 分析原因 , 最后提出解决策略 。 当然 , 科研选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 如课题的大小分寸是否得当 , 其可行性如何 , 是否具有科学性等 。 在研究过程中 , 还要注意成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等 。
功不唐捐 , 玉汝于成 。 科研并不可怕 , 科研有章可循 , 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 。 在不唯论文的前提下 , 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 也是新课程改革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共同打造当代卓越教师的意义所在 。
(作者:楚爱华 , 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振丹 , 系天津市西青区精武中学科研主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