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冰点特稿第1233期: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 七 )


“这给一些不正规的社会培训机构发财良机 。 近年来 , 一些以拯救、矫正为名的训练营、学校相当红火 。 ”熊丙奇提到 , 由于缺乏监管 , 矫正类学校体罚、虐待学生的行为屡禁不止 。
他认为 , 不能指望专门的学校来解决“问题学生” , 要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 。 “只有融入平等的教育环境中 , 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 才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 ”
成为孩子们心里的那块糖
熊丙奇认为 , 解决根本问题 , 要让“所有的学校都关注每一个孩子 , 这个理念不重构 , 10年之后问题会更加严重 。 ”他强调 , 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 , “这种模式之下一定是培养考生不培养人的 。 不培养人老师怎么会关注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 。 ”
在昆明的教育研讨会上 , 李镇西希望教育工作者反思 , 丑小鸭中学的这些“问题学生” , 为什么被原来的学校抛弃了?
“我很惭愧 , 丑小鸭中学收留的是我们放弃、虐待过的丑小鸭 。 ”谈到这个问题 ,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蒋长玲老师说 , 她也曾放弃过“问题孩子” , 是她第一届教的一个男孩 。 男孩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 爸爸常打他 。 在学校 , 他不写作业、偷东西、打架 , 蒋长玲从内心里“盼着他早点走” 。 有一次 , 男孩偷了生产队的变压器 , 被爸爸吊在房梁上打 , 后来离家出走 。
后来 , 蒋长玲得知 , 这个男孩因犯罪被判10年 , 出狱后又染上毒品 。 多年后 , 想起这个学生 , 她后悔自己没用更多办法帮助他 。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只丑小鸭 。 ”蒋长岭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 她说 , 为了供养三个女儿 , 父母很辛苦 , 爸爸总是喝酒发泄情绪 , 妈妈则经常打骂孩子 , 她是老大 , 挨打最多 。
从小 , 她很少体会到父母亲情 , 只记得生活的辛苦 , 八九岁那年 , 她得了皮肤病 , “脖子、手、脸都脱了皮” , 还要去地里劳作 , 汗水流淌进皮肤里 , “苦得没地方倾诉 。 ”
有段时间 , 她想过死 , 准备好农药 , 把自己反锁在家 , 开始给家人写遗嘱 。 先是爸爸 , 然后是妈妈 , 写到奶奶时 , 她写不下去了 , 她想起奶奶在她生日时给她煮鸡蛋、烤红薯 , 把一碗稠米粥留给她喝 , 给她夏夜扇风、冬天暖脚 , 吃水果糖 。
“我觉得我不能死 , 死了最伤心的是我奶奶 。 ”蒋长玲放弃了自杀 。 她说自己很幸运 , 因为奶奶陪伴她长到19岁 , 奶奶是她心中“最后一颗糖” 。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老师们 , “人活在关系中 , 坏的关系危害生命 。 ”
后来她遇到过不少问题孩子 。 其中有一名患有交流障碍的学生 , 得知他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 蒋长玲也跟着读 。 有一次 , 学生在食堂发脾气 , 她先抱了抱他 , 拿面包、牛奶给他吃 , 告诉他 , 等他什么时候愿意说话 , 就来找她 。
后来 , 这名学生考入一所当地很好的高中 , 但读了两个星期 , 就不想读了 , 家长找蒋长玲劝 , 蒋长玲了解后得知 , 他想休学是因为在新学校没有朋友 , 也没有可信任的老师 , 她又帮助学生转到一所有朋友的学校 。
蒋长玲说 , 面对这些问题孩子 , 她能做的是温柔对待他们 , “成为他们心中的那颗糖 。 ”
“教育首要培养的是人 , 其次是人才 。 ”李镇西认为 ,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 , 尤其需要强调这一点 。 他以陶行知的名言“皮鞭下有瓦特”举例 , “这个孩子以后不是瓦特就应该给他皮鞭吗?瓦特可能会有出息 , 但假如他是个普通的劳动者 , 能自食其力 , 这叫不叫有出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