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华反超北大!2021年8月中国内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


中国|清华反超北大!2021年8月中国内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
文章图片

2021年8月 , Nature和Science(简称N&S)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Nature中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 , Science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116篇 , 其中Nature刊出62篇 , Science刊出54篇 。 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共发表N&S原创论文11篇 , 占比9.48% , 其中Nature论文7篇 , Science论文4篇 。 今年以来 , 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单位在N&S上发文共114篇 。 (统计数据来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 , 仅包含已经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 , 但尚未刊出的期刊 , 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国科大继续领跑 , 清华反超北大
2021年8月 , 共有16所高校发文 。 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各发文2篇 ,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13所高校各发文1篇 。
截至2021年8月31日 , 今年已有55所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在N&S上发表至少一篇文章 。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总发文数遥遥领先 , 浙江大学以15篇的总发文数依旧保持全国第二 , 但在8月份清华大学的发文数超过了北京大学 , 位居全国第三 。
【中国|清华反超北大!2021年8月中国内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北京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这六所高校则今年以来首次作为通讯作者在N&S上发文 。

中国|清华反超北大!2021年8月中国内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
文章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 , 登上两大国际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在《Nature》和《Science》上各发文一篇 , 8月的发文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第一 。
8月6日 , 《Science》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陶光明研究小组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耀光研究小组合作的题为“Hierarchical-morphology metafabric for scalable passiv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的研究论文 。 此研究突破性地研发了一种具有形态分级结构(Hierarchical-morphology structure)、可大批量制备的光学超材料织物(Metafabric) , 具有优异的日间辐射制冷能力 , 对实现高效的户外个人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8月18日 , 《Nature》又刊发了一新研究发现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宁、张新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等科研机构人员 , 突破性证明了传统的双折射晶体中存在“幽灵”双曲极化激元电磁波 。 该成果革新了极化激元基础物理的“教科书”定义 , 对凝聚态物理、光物理、电磁学等领域基础原创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浙江大学新型化学显微镜 , 登《Nature》封面
8月11日, “Direct imaging of single-molecul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solution”的研究文章作为封面论文在《Nature》上刊出 , 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董金润和博士后卢禹先;论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研究员 。

中国|清华反超北大!2021年8月中国内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
文章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通讯作者冯建东研究员 , 出生于1992年 , 今年才29岁 。 冯建东201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 , 随后前往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 仅用3年时间便取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发表多篇高质量文章 。
观察、操纵和测量最为微观的单分子化学反应是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长久科学挑战 。 针对这一挑战 , 冯建东研究员致力于发展跨学科的单分子测量方法和仪器 , 实现多维度的溶液体系单分子物理和化学过程观测、新现象研究和应用建立 。 近期 , 其团队发明了一种直接可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 , 并实现了超高时空分辨成像 。 该技术在化学成像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允许看到更清晰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图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