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专业认证三大难题如何解决?这所高校的做法或可借鉴( 三 )


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到“SPOC”的新型教学模式 。 以“高频电子线路”为例 , 授课过程中 , 学校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 修改了教学大纲 , 将总学时中约4/5学时划分为大班授课 , 由一位教师主讲 , 其余约1/5学时划分为小班研讨 , 由主讲教师和其他3位老师组织讨论、答疑 。 该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的支持并已结题 , 同时此模式也推广到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兄弟院校 。
近年来“高频电子线路”采用SPOC教学模式 , 把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提前至课前线上学习 , 知识的内化则由课后移至课中的讨论和互动 , 课后用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学习 , 线下根据学生的线上预习和评测情况 , 从知识的不同层次、维度、广度和深度引领学习 。 教师从讲解为主转为激疑解惑 , 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工程实践的促进者 。 该创新模式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 , 今年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 正在期待评审结果 。
建立了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的系列实践课程 。 专业教学团队邀请同行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讨论课程体系建设 , 并根据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 。 根据专家们的提议 , 2016年 , 学校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了四门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的“课程设计”课程 。 本专业第七学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计”课程中选择现代成熟的实际工程问题为教学背景 , 以“小型企业无尘操作车间环境监控系统”作为设计任务和目标 , 将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典型化 , 考虑主要的工程指标及主要的工程约束 , 包括运行环境、经济、法律、标准等 , 成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 , 将各种子能力叠加以获得初步综合能力的提升 , 该设计任务基本涵盖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 2019年 , 为了提高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 , 专业又进一步将原有的4门课程设计升级 , 开设了“电子线路综合实践”“信号处理综合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创新综合实践”课程 。 2021年教学中主干课新增了仿真实践项目 , 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重构了课程知识体系 , 弥补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 以支持课程能力目标达成 。
此外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创建并实施了“多维度、可量化”的评学方法 , 推动了多项教学改革建设;开展了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施 , 建设系列“金课”;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做”的竞赛机制及实验室开放制度 , 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 , 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坚持“教/学/研/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思想 , 在打造特色教学团队的同时 , 也努力成为科技创新团队 , 让科学研究反哺教学落到实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