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武汉乡村教师每年家访100多次


长江日报|“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武汉乡村教师每年家访100多次
文章插图
9月2日下午4时40分,班主任郑铭(中)约上女生黄紫杨(左):“走,我跟你一起回家!”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彭年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刘嘉 王永芳 通讯员 蔡育平)9月2日下午4时40分,武汉市黄陂区罗汉中学的学生们结束了下午第三节课,准备放学回家。七(3)班班主任郑铭约上女生黄紫杨:“走,我跟你一起回家!”
这是郑铭刚接手的新一届初一学生,一开学她就整理了全班46名新生信息,做好家访计划。长江日报采访人员看到,2日当晚她要去走访3个留守孩子的家,黄紫杨家是其中之一。
第三家走访完已是当晚8:30,夜色中,郑铭一人,一电瓶车,行驶在乡村特有的宁静里。
“不走进学生家里,就看不到默默无闻的孩子背后有多么顽强,也无法读懂他们的隐忍或放肆。”从教27年,郑铭每年家访100多次,每个学生家她都去过,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中叩开学生、家长的心门。
她记得自己刚上初中老师就来家访——
“前辈老师教会我,要到学生家里看一看聊一聊”
长江日报|“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武汉乡村教师每年家访100多次
长江日报|“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武汉乡村教师每年家访100多次
文章插图
9月2日下午,黄紫杨坐上郑铭的电动车回家。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彭年 摄
罗汉寺街,地处黄陂中西部,罗汉中学就“长”在田野里。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农房的周边是大片的农田。
郑铭的初中就在罗汉中学度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郑铭和同学们每周背着米来上学。开学第一天,她一个人躲在学校角落里流泪。一位老人走过来安慰她:“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开学典礼上,郑铭发现,这位老人是学校的校长。30多年后的今天,郑铭还记得老校长慈祥的脸。
班主任老师也很快来她家里走访,“郑铭是个心眼好、爱说爱笑的孩子!”她现在只记得老师笑着夸她的这句话。“当时我心里就埋下一颗种子,我也想当这样的老师,给学生鼓励和温暖。”
1993年,郑铭从黄陂一中毕业,进入黄陂建中小学当临时代课老师。1994年开始,她边自学中文、教育学课程边上课,1997年考取了正式教师编制。
郑铭记得1994年在建中小学,她请教周翠珍、郑忠心等几位年长的老师,他们一致提到家访经验:“家访是好传统,到学生家看一看坐一坐聊一聊,更能理解孩子,而理解,是教育的起点。”
两位年长老师随便提到哪个学生,都能把孩子的家庭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让郑铭很佩服。她想:“家访这个经验我得学。”
27年里,她走进每个学生的家——
“深入学生家庭才会知道怎么去爱他们”

长江日报|“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武汉乡村教师每年家访100多次
文章插图
9月2日下午,郑铭在女生黄紫杨的家中家访。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彭年 摄
在建中小学第一次家访,郑铭骑着自行车来到祝田湾,一口气走访了7家。她说着黄陂话跟乡亲们拉家常,她知道了孩子们名字的来历,知道他们从小跟谁最亲,会干什么家务活儿,也知道了他们在校园之外,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在这次家访中,她得知了一个女生的母亲病逝,父亲在外打工,孩子跟着婶婶长大,见到生人就不敢说话,郑铭家访时就一直握住她的手。回到学校,孩子看到郑铭,分外亲切,也慢慢不再有怯怯的眼神,上课也变得专注。
有年春天家访,她看到学生的妈妈炒了菜薹、切了腊鱼,给孩子做午饭,自己却只喝着早上喝剩的粥,连青菜都舍不得夹一筷子,学生看到就给妈妈夹菜吃。她瞬间懂得了这个孩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友善谦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