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追问“先学后教”之意味

新课改实施以来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认同 , 以至成为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基本模式 。 从教学组织实施的整体过程审视 , 通常意义下 , “先学后教”是指每一节课要从学生的“学”开始 , 这个“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 , 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 , 或规范其不准确表达 , 或解答其疑惑问题 , 或纠正其错误理解 。
一些教师认为 , 考虑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基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 所以真正需要教师讲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 这样 , 课堂上就能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 , 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 除此之外 , 更具说服力的依据 , 就是认为该模式贯彻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突显学生主体性”等新课程理念 。 于是 , 这就引出几个值得追问的问题: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节省更多时间强化“当堂训练”而达成“高效”吗?让学生先“学”就一定能“充分突显学生主体性”吗?特别是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是否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 课程理念的实现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支撑 ,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课程理念的贯彻为前提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个三维的、立体的、系统的目标 , 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 而“当堂训练”更多指向的是知识的准确率和技能的熟练度 , 其中究竟有多少过程方法的领悟与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 , 仅仅通过节省更多时间强化“当堂训练”而达成的“高效” , 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值得商榷 。
毫无疑问 , 激发调动学生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或表现性指标)应至少包括思维方面的主体性和情感态度方面的主体性 , 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动力机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互动 。 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 或者通过倾情的情感表达与巧妙的教学艺术来触发学生的情感情绪 , 让学生的“学”自然发生 。 如果仅仅通过强加给学生学习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 , 不一定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 而“先学后教”意义下的教学 , 更多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展开自学 , 这似乎并不能真正“突显学生主体性” 。
那么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是否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呢?
首先 , 从语义上分析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的表述在逻辑上令人费解 。 “先学后教”揭示的是“学”的活动与“教”的活动的一种顺序关系 , 其预设的前提是教学是一个“一分为二”的过程 , “学”在前 , “教”在后;而“以学定教”揭示的是“学”的活动与“教”的活动的一种条件关系 , 其内隐的前提是教学是一个“一主一辅”的结构 , “学”当为主 , “教”应为辅 。 如此说来 , 课堂教学中 , “学”永远是在“教”之前发生吗?“学”永远处于主要地位吗?“学”的同时没有“教”吗?
其次 , 从内涵上分析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的含义在指向上有失偏颇 。 事实上 , 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以学定教” , 其实质仅仅是规定或强调了教师“教”的原则 , 并没有指出学生“学”的原则 。 如果说“教”的原则是“以学定教” , 那么“学”的原则是什么?是“先学”吗?这显然不是对等的关系 。 如以“先学”为“学”的原则 , 那“后教”又应是“教”的原则 , 那还要提“以学定教”作何?显然这不仅在逻辑上是混乱的 , 更关键的是 , 这里我们实际上无法找到“学”的原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