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育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将遇到什么?


通过教育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将遇到什么?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学生,回来啦?”虽然成为“社会人”已有一段时间,但每次回乡仍难以避免村里人惯常的称呼方式。阿宅曾分享,她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之处,这完全引起了我的共鸣。
通过教育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将遇到什么?】作为一个出身于农村,家境一度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我不仅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同时也是村里极少见的考上大学的孩子,因此至今村里人仍将此作为我最重要的身份“标签”。
出身于农村,意味着什么?在过去的人生阶段里,我不断和这个命题作斗争。无论是从自身体验,还是研究数据出发,这首先意味着,出身于农村的我是少数人。
一项入学新生样本来自全国22个省份44所高校的研究曾指出,虽然城乡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方面的差异到2010年时已基本实现均等化,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获得还存在较大城乡差异,城市学生本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约是农村的1.6倍。
回到个体层面,作为少数人的体验则是小学、初中时期,因繁重的农活而缺失的童年回忆;是高中时期,因家境困难而无法购买的运动鞋;也是大学时期,在各种多样选择面前的无所适从与孤立无援。
少数人的烦恼一位出身农村,并以80、90后农家子弟成长叙事为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的研究者程猛分享道,小时候,自己就被身边的大人评价为“读书的料”,而能走出农村来到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在他人眼中似乎也是天生的“读书的料”。
但实质上,读书是这些农家子弟唯一的“捷径”。他们清晰地知道读书对于自己家庭的意义,身上往往背负着用成绩回报家庭的压力。
读书好,这样的评价,也几乎伴随了我从小至今的成长。“考上大学,就不用做牛做马”,是长辈对我最恳切的心愿。除此以外,我似乎未曾考虑过其他选择,也因此未曾找出其他更有自我特色的“优点”。
从初中“入城”升到县里最好的高中,是成长过程中对城乡差异的第一次最近距离的直面,也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大的校舍、更多种类的名牌运动鞋,在心里不自觉地成为衡量自己与其他同学差距的标尺。而想法更为活跃,兴趣爱好涉猎广泛的同学,则是自己暗自羡慕却又不敢靠近的对象。
再度回忆起在差异之下形成的想法,至今仍然令我难以启齿。尽管遇到的同学都非常温柔与尊重,但因贫穷和差距形成的过分敏感,总时不时出现,使得自己在过去常常陷入对自我的责备与焦虑之中。
与程猛所观察的相似,可以说成绩也是我适应城乡差异的最有效的支柱——从看似不错的成绩中树立起自己存在的价值,支撑起脆弱的自尊心。
如果说这些是农村出身带给我的、不值得一提的精神压力,走出学校之后,则更难以期待原生家庭对工作、对人脉的建立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对于农家子弟而言,如何度过完成学业之后的人生,并不见得比求学时遇到的困难更为轻松。
而这一群体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关注,目前关于农家子弟的讨论已非常多,从群体成长的困境到个体在城乡割裂下的文化适应,再到婚恋问题,均有研究涉及。从这些相似的故事里,能生成治愈心灵的力量。
少数的幸运儿求学路上,我把自己归为少数人,遇到了很多成长烦恼。但我始终认为自己也是少数的幸运儿,通过读书向外踏出了第一步,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并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路上前行,这都是持续接受教育带给我的宝贵收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