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把握编写理念 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 三 )


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教学 , 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 把握更加准确 。 比如 , 《紫藤萝瀑布》中“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 仿佛在流动……就像迸溅的水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可以通过反复朗读 , 引导学生读准“迸溅”“挑逗”的读音 , 进一步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 体会其中张扬的生命热力 , 这比孤立地学习字词要有效得多 。 有些词语也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猜读 。 比如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中 , 提示“如果遇到生字生词 , 可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去 , 留待以后再学习、积累” 。
文言文教学要“言”“文”并重
民族地区文言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重“言”轻“文” , 对此提几点建议 。
第一 , 要注重方法指导 , 减少逐字逐词串讲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方法 。 教科书中对于古今异义的词语或者理解上的难点 , 基本都作了注释 , 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 对于难点 , 教师再予以点拨 。 可以将古今汉语勾连起来 , 借助现代汉语 , 如成语 , 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词义 。 可以借助文言句子的“对偶”“对仗”关系等猜读词义 。 比如 , “周疏”成对 , “疏”是稀疏 , “周”则是周密;“徐疾”成对 , “徐”是徐缓 , “疾”则是“疾速” 。 可以举课文中常见的多义词为例 , 通过词义的引申关系把握词义 , 比如 , “兵” , 在武器、士兵、军队、战争这几个义项之间就存在引申关系 。 总之 , 可以教给学生多种方法 , 帮助他们提升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
第二 , 要重视文意的深层理解 。 文言文学习中 , 词义理解当然是第一步 , 但不能止步于此 。 如夏丏尊先生所言 , “词义的解释正确了 , 逐句的文句已可通解了 , 那么就可说能理解全文了吗?尚未 。 文字的理解 , 最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 , 否则逐句虽已理解 , 对于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 。 [2]比如 , 《陋室铭》 , 在疏通文意之后 , 教师一般会抓住“陋”与“不陋”设计问题 , 如果能进一步对语句进行揣摩、品味 , 往往能达至更深层次的理解 。 不妨追问:“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为什么是写“陋”呢?“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借两个典故表达怎样的情志?经过诸如此类的引导 , 学生对文意的深层理解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 同时也能提升思维品质 。
第三 , 教师普遍重视文言文朗读 , 朗读次数多 , 但要求并不明确 。 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 , 进一步要读出重音和停连、读出语气节奏 , 再进一步要读出内在情味 。 比如 , 《陋室铭》体现出“铭”的特点 , 以骈句为主 , 句式整齐 , 节奏分明 , 除末句外全部押韵 , 押韵的字一般都要重读 。 整体语速要适当放慢 , 语断意连 , 其中“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为五字句 , 节奏为二一二 , 不能读成二二一 。 还要注意读出作者傲岸高洁的情志 。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 , 达致背诵 , 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意 。
总之 , 语文教学要用足、用好统编教材 , 把握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思路 , 理解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 不仅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 , 更由此体认中华民族之根 , 铸造中华民族之魂 , 激发民族复兴之志 。
(作者胡晓 , 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编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0期)
【单元|把握编写理念 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作者:胡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