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什么样的人,能做高校管理者?( 三 )


香港的大学校长的选聘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具体情况 。 比如说 , 在香港大学里招聘一个百分之百的老外做校长会有实际困难 。 毕竟中国的圈子有自己的文化 , 特别是在语言方面 , 香港是中国人的社会 。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香港的校长虽然是公开招聘的 , 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香港人的原因 。 他们到国外念书、工作过 , 但他们还是中国人 , 懂得中文 , 了解中国文化 。 他们国际化的经验 , 而不是完全“国际”的身份 , 才是香港的大学校长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 这是美国的招聘方式结合香港实际情况的一个案例 。
中国的大学校长公选
离不开“去行政化”
国内已有公选校长的先例 , 这是中国大学在改革方面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受到这次改革的力度 。 我希望这个过程不断完善 , 今后有更多大学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 并结合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来选聘校长 。
但是 , 改革大学校长的选聘制度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 因为这个方案的实施必须要和另一个当下的热门话题连在一起去思考——就是所谓的“去行政化” 。 “去行政化”要比遴选校长复杂多了 。 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选聘方式 , 美国的、香港的 , 前提是校长这个职位不具有任何行政化的色彩 , 所以才有那些选人的标准、流程和方法 。 中国的大学如果不去行政化的话 , 任何国外的经验都不适用 。 这两个问题不放在一起解决 , “公选校长”亦将沦为空谈 。
本文作者:程星 , 麦可思首席科学家和副总裁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政策与管理硕士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 。
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助理院长及教育学院教授、纽约市立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规划与院校研究办公室副主任 。
【大学|什么样的人,能做高校管理者?】著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大学管理研究导论》《大学国际化的历程》《美国大学小史》《细读美国大学》 , 合著《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美国院校研究案例》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