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什么样的人,能做高校管理者?( 二 )


谁来参与遴选过程?
校长的遴选通常由校董会来主持 , 尽管公立、私立学校不太一样 , 各种类型的学校不一样 , 各个学校执行起来也有差别 。 有意思的是 , 有的校长任期很长 , 像哈佛最有名的校长艾略特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做了四十年的校长 。 到了二十世纪 , 也有很多校长一做就是一二十年 。 这样 , 对于一个校董来说 , 他在整个任期可能都没有碰到选校长的过程 。 没有经验 , 怎么选校长?尽管校董会有既定的规章或者方法 , 但怎么来选 , 董事们还是有很大的决定权 , 有时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 邀请谁来参与这个遴选过程 , 各个学校做法都不同 。 有的学校的校董会本身就是一个遴选委员会 , 他们会在学校召集各方代表进行咨询;有的校董会邀请一些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遴选过程;有的校董会自己本身不出面 , 而是组织一个遴选委员会 , 里面会有教师、学生代表 , 但是最后拍板的还是校董会 。
我们有时候会对西方国家会有一种误解 , 觉得他们爱搞“民主” , 肯定会有很多人参与遴选过程 , 甚至搞一些选举 。 其实选校长的事是大家最不愿意搞选举、搞“民主”的 。 很多名校的校长选举的过程都是秘密进行的 , 是关起门来做的 。
比如说 , 十多年前 , 哈佛遴选新校长 , 吸引了很多候选人 , 但其中多数人并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觊觎这个职位 。 比如当时有另外一个名校的校长 , 刚刚上任不久 , 哈佛的校长职位就空出来了 。 有很多人猜测他一定在哈佛最后的候选名单里 , 但他一再否认 , 原因是他不想让自己学校的员工认为他刚上任就想跳槽 。 其实 , 他确实在哈佛的候选人名单里 。 他最后去见哈佛校董会 , 采取一种近乎搞地下活动的方式 。 政治上的考虑、学校内部的考虑等原因 , 使得很多校长候选人不愿意公开应聘 , 而校董会也会尊重他们本人的意愿 。 特别是名校校长的遴选 , 往往会闹得满城风雨 , 流言蜚语到处都是 。 有一本书《哈佛规则》(Harvard Rules) , 里面有一段关于校长遴选的描写 , 很有意思 。 可以这样说 , 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不是一个很民主的过程 。 但是为什么大家能接受这个呢?显然这和政治上的民主不是一回事 , 不能简单地等同来看 。
校长的饭碗需要“上保险”
美国大学校长绝大多数是本校的终身教授 , 但很多人并没有在该校教过一天书 。 为什么要将新任校长同时聘为教授呢?因为美国大学承认 , 再完善的校长遴选制度也有可能选出不理想的校长 。 所以 , 他们一般在校长来学校任职时亦授予他某系的教授职位 。 如果校长做得不合适 , 从职位上下来 , 他自然就落到那个系里去做教授了 。 大学以这种方式为应征的校长上了一个保险 。
从应聘者的角度来看 , 他担当校长职责需要勇气 。 作为一个大学的终身教授 , 他本已功成名就 。 现在离开熟悉的环境 , 担任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 , 具有很大的风险 。 能否胜任 , 他和学校之间都会有一个相互试探、相互适应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令校长放心的就是:他至少能在应征的学校里当个教授 。
香港的大学校长选聘:
美国方式+本地文化
香港多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公开招聘制度 。 大学的教授和中、高层管理职位都实行全球公开招聘 , 在美国、英国等教育发达地区登广告 。 我自己就是这样来到香港工作的 , 在此之前我在香港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 。
香港科技大学过去有一位副校长孔宪铎 , 写过两本书《我的科大十年》、《我的科大十年(续集)》 , 都是北大出版社出的 , 讲的是香港科大的建校过程 。 看了那本书 , 你可以了解当年科大如何按照美国的方式来招聘人才、管理大学 。 以前香港的大学是英国制 , 而科大按照美国的方式来招聘教授和管理人员 , 后来其他大学都跟风走了这条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