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不“鸡”娃的家长被排挤,新教育观如何慢慢传递 | 新京报专栏

▲“双减”后新学期啥样?一二年级不考试 , 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 。 视频/新京报动新闻
家长反对教师多布置作业 , 孩子就被孤立并被要求转学?
据媒体报道 , 在贵州 , 一所当地“顶流”小学的一名家长反对教师给孩子布置过多书面作业 , 与教师发生冲突 , 结果遭全班共39名家长中的37名家长联名“请愿” , 要求这名家长的7岁孩子转学 。
首先必须明确 , 这37名家长的联名“请愿”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 。 因为 ,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学生的平等权利 , 任何人不得剥夺 , 投票、“请愿”属于参与公共事务进行公共决策 , 而依法保障适龄孩子的基本受教育权 , 并不在此范畴 。
也因此 , 当地教育局已经对涉事教师做出师德处理 , 并对学校相关领导进行约谈 。 但该处理通报发出后 , 仍有不少家委会成员和家长为涉事老师“叫屈” , 要求这名家长“给大家一个交代” 。
在此现实情况下 , 我们该如何理解多数家长支持学校教师的“违规”做法?学生“减负”的规定又该如何执行?这些风波背后的问题 , 值得深入探讨 。
家长要求“减负”被“孤立”并不意外
不论是按“双减”意见 , 还是之前的减负规定 , 学校老师都不得给小学一二年级低年级学生布置书面作业 。 因此 , 这名家长反对教师给自己7岁的孩子多布置书面作业 , 是正确的也应该得到支持 。
家长是促使“双减”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之一——家长积极配合 , 反对学校给学生“增负”的措施 , 并向教育部门举报 , 由教育部门进行查处、问责 。
之前 , 我国给中小学生减负的效果并不好 , 就是因为不少学校违规补课、组织考试、公布学生成绩排名 , 家长并不向教育部门举报 , 教育部门也视而不见 。
但是 , 要求严格落实“减负”措施的家长 , 却被其他家长“孤立” , 也并不令人意外 。
前年 , 南京就发生家长反对给学生“减负”的风波 , 家长质疑“减负”让学生变“学渣” 。 最近也有新闻报道 , 上海一所初中学校也发生一名家长举报学校举行“月考” , 却遭到其他家长“怒怼” 。
这些家长的理由是:你要“减负”是你自己的事 , 不要影响其他孩子追求进步 。 老师“违规”给学生布置作业、学校“违规”组织月考 , 这是“真正对学生好” , 都不做作业、都不考试 , 难道中考时“开盲盒”?
一些家长甚至因此质疑举报的家长是别有用心 , 是自己孩子不行 , 也让别的孩子不行 , 或者自己有条件给孩子补课 , 而故意让学校不给孩子布置作业云云 。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 “双减”生态下困境待解 。
基础教育亟须走出“减负”的“囚徒困境”
客观而言 , 由于我国的教育评价还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 , 因此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倾向 , 严重竞技化、功利化 。 “双减”致力于消除教育的“剧场效应” , 让每个学生、家长都“坐下来”舒适地“看戏” , 也就是因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其学习、快乐成长 。
然而 , 在严格监管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 , 很多家长依旧不愿意“坐下来” 。 他们担心自己“坐下来”了 , 其他家长依旧“站着” , 自己的孩子必定在“提高1分干掉千人”的升学竞争中吃亏 。
于是 , 在校内 , 默许学校违规布置作业、补课 , 在校外 , 学科类培训从公开走向“地下” , “保姆式家教”“高端私教”受追捧 。
可以说 , “减负”也成为家长间的博弈——你“减” , 别人不“减”怎么办?在“减负”博弈中 , 很多家长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 主动跳下“应试军备战车”的家长少之又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