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培风雨中的清北毕业生( 二 )



林玲还是每天照常上班 。 但接下去 , 事态发展逐渐显现出和公司描述相悖的迹象 。 一天她见一位同事的座位空着 , 一问才知道对方已经接受了补偿的条件 , 离开了 。 这位同事在初中部负责教研工作 , 对形势保持乐观 , 还劝说过林玲要调整好心态 。 林玲发现 , 身旁工位的同事 , 陆续被裁员离开 。 很快 , 那位同事所在的初中语文教研组由30多人缩减至5、6人 。

到7月下旬 , 政策更为明朗 , 明确划定了不允许开设义务教育阶段科目课程的规定 。 与此同时 , 林玲留意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率领有关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发出的倡议 , 倡议中提及“正确认识校外培训定位 , 加快转型成为有益补充” , 林玲供职的机构也在其中署名 。 这让她意识到 , 整个行业或许将迎来大变样 。

至于会如何变化 , 没有人能说清楚 。 最开始的变化是:公司不需要那么多教师了 , 裁员和劝退一点点展开 。 在公司里 , 一部分同事始终不愿意主动离职 。 林玲听说 , 公司下发了降薪、调岗通知:要求不愿主动离职的员工重新面试新的岗位 , 面试通过才能留下入职 。

整个公司被惶恐的情绪笼罩 。 林玲对于能长久、稳定地从事这一行业不再充满信心 。 她托朋友向北京市人社局咨询:如果现在从教培行业离职 , 还能否保有应届生的身份?得到的回复是:只要还未缴纳社会保险 , 应届生身份就不算失效 。

犹豫之中 , 林玲收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发来的提醒:“本月月底即将为新入职的同事缴纳社保 , 如果你明天再不提交辞呈 , 就晚了 。 ”7月29日 , 林玲和同为应届生的同事们集体提出了离职 , 公司没有阻拦 。


其实 , 教培行业一开始并非林玲就业首选 。 想法之所以慢慢转变 , 和毕业求职过程中 , 其他可能性被一点点排除有关 。

在进入北大校园攻读新闻系硕士之初 , 林玲计划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继续攻读博士 。 为此 , 她每个假期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 。 不过这个过程中 , 她发现自己的学术热情其实没有比其他同学多几分 。 临毕业开始找工作之前 , 林玲的导师找到她 , 建议她不要考虑走读博的路 , 导师对林玲分析:如果不享受做学问的过程 , 读博将会很辛苦 。 回想起过往假期参加项目的感受 , 林玲接受了导师的建议 。

从2020年的秋招到2021年的春招 , 林玲朝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以及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投递了近300简历 , 收到十几份面试邀约 。 一开始 , 清北硕士毕业生的身份给了她自信 。 但参加数十次无领导小组面试后 , 她发现一同面试的组员中 , 常常有近一半人是从常青藤联盟的名校毕业后回国的留学生 。 小组面试的中选率常常是10进1 , 在这样的压力下 , 面试者总是抢着发言 。 林玲插不上话 , 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一样” 。 那时她想 , 自己或许不擅长竞争 。

跑秋招时 , 朋友跟她说 , 自己应聘一家教培机构时 , 在试讲环节被淘汰 。 竞争激烈 。

林玲也往这家公司投了一则15分钟的试讲视频 。 结果 , 这家公司的HR没过几天就给自己打来了电话 , 开出底薪每年60万元的待遇 。 一开始 , 林玲担心工作强度太大 , 委婉拒绝 。 但拒绝之后 , 每个月对方都会给林玲打一个电话 , 保持联系 , 有时也劝说她参加当月的面试和试讲 。

【教师|教培风雨中的清北毕业生】去年4月 , 林玲答应了对方的建议 , 应聘并入职了这家热情邀请、等待她的机构 。 教培行业接住了林玲 , 也接住了许多和她一样临时改变就业方向的年轻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