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培风雨中的清北毕业生( 三 )



到教培机构上班的第一天 , 公司董事长召集新教师们开早会 。 会上 , 领导对新来的教师们说:全国只有3%的人能够读清华北大或者更好的学校 , 你们是高考选出来的少数人 。 但光环也束缚人 , 很多人出了校园 , 依然普通 。 林玲坐在演讲台下 , 听到领导讲:“我希望你们一生勇敢 , 不负聪明 。 ”这句话激起了林玲的勇气 , 也在毕业季末尾驱散了她的挫败感 。

同一场早会、同一句话 , 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系的硕士方宇有不同感受 。 他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像“纳斯达克敲钟时的语音播报” , 无法激起他的认同感 。 此前 , 方宇从近40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 拿到进入这家教培机构精英团队的入场券 。

当时迅速扩张的教培行业 , 拥有足够的财富和机会吸引年轻人 。 公司在吸纳方宇这批新教师时 , “底薪一年60万”的承诺 , 写进了许多高学历毕业生的合同里 。 这是个资源和机会野蛮生长的行业 , 此前 , 方宇对此有所耳闻 。 他听说过有同校师姐加入教培行业之后 , 每周工作两天 , 月工资能达到5万元 。 他感到羡慕 , 主修新闻的他知道 , 对于和他一样文科生来说 , 鲜少有人能在毕业时拿到这一薪酬 。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0年在线学习服务师(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显示 , 2020年 , 仅K12头部十余家在线教育机构辅导老师的数量已接近10万 。 野蛮生长的教培行业 , 被众多应届毕业生纳入就业去向考虑范围 。

人才的涌入 , 意味着行业里生出了激烈的就业竞争 。 面试时 , 方宇发现同组的竞争对手有约半数毕业于牛津、剑桥、哥伦比亚等国际名校 。 许多清北毕业生也加入竞聘 , 他们的学校成为他们通过简历筛选的有利条件 , 一部分北师大与北外的毕业生也能凭借语言学科的优势通过初筛 。 在这种情况下 , 竞聘者谁也不能保证单纯的高学历可以成为一劳永逸的敲门砖 。

入职前 , 方宇参加了一场直播面试 。 一个业界很有名气的语文老师直接告诉方宇:“我觉得你特别有潜力 , 非常适合我们这个行业 。 ”方宇反思 , 这句话像一朵小学老师发给孩子的小红花 , 让他无限愉悦 。 他羡慕业内一位叫马一鸣的明星教师 , 在这位老师的微博上 , 总有粉丝学员给他刷评论、点赞 , 俗称“应援” 。 当时 , 他生出了有关从事这个职业的具体理想:成为学生心中的“网红” , 享受那种即时的成就感 。


带着憧憬的清北毕业生们 , 不得不接受一些教育理想之外的现实逻辑 。 比如 , 拓展业务和营收的逻辑改变了教学工作的部分面貌 。

在方宇和林玲所在的公司 , 一堂试听课时长70-90分钟 。 主讲老师首先需要在10分钟之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讲完正课后 , 老师还要花30分钟推销课程 。 机构评定一堂试听课的优劣 , 主要依据的是课后的报课人数 。

讲课是老师们一次无法NG的展示 。 在培训末尾 , 终极面试前 , 林玲制作了一份150页的PPT , 从早上做到晚上11点 。 随后 , 她在家中对着镜子讲PPT到凌晨两点 , 早上8点提前到公司继续练习 。 上台前 , 她练习了约50次 。

林玲摸到一个思路——或许在教培行业里 , 教师本身也是产品 , 卖点就是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授课 。 为此 , 在成为名师之前 , 每位老师要打造“人设”来吸引学生 。

林玲把从小到大的照片集拿出来翻看 , 一张古装写真照给了她灵感——古装风的人设既显得时尚 , 也能体现自己洒脱豪迈的性格 。 她给自己ps出一张图 , 又结合“北大学霸”、“女军人”、“新手妈妈”的标签 , 给自己取名为“百变小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