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双减”两月:一位90后班主任的“在校一天”( 四 )


在哪些方面追求?北青报采访人员通过贴身采访这位一线教师 , 最大的感受是 , 追求创新就是在营造快乐教育;主动思考就是在探索希望的未来 。 当由瑄老师用“班币制”鼓励同学们提高学习质量;用“分层作业”让同学们人有所归、心有所得;用轻轻的一个小动作让同学们体会到“尊重的力量”时 , 就是尽力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岗位上发挥着教师主体的能动性 。
同时 , 针对“双减”政策下“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总要求 , 由瑄作为语文老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 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 , 变成了以学生讨论为主 , 在探究当中解决问题;她还尝试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聊天 , 通盘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 并随时“补短板、强弱项” 。“我也在反思 , 课堂上怎样更好地做到由一个完整的问题串联下来 , 让学生们互相提问 , 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 ”她说 。
事实上 , 这样的创新和思考正是一位教师“奋斗的泪泉”(冰心语) , 也更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 我们不难想象到 , 当前全市上万名班主任无疑都正在如此这般日复一日的“累并快乐着” , 唯如此 , 双减下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筋信骨强 , 日益挺拔 。
本版撰文/本报采访人员 武文娟
【课堂|“双减”两月:一位90后班主任的“在校一天”】本版摄影/本报采访人员 郭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