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双减”之下课后服务需求暴涨,但做好这门生意并不容易


师资|“双减”之下课后服务需求暴涨,但做好这门生意并不容易
文章插图
图源:视觉中国
尽管已提倡数年,但直到“双减”之后,仍有不少学校是第一次开展课后服务。
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到了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有96.3%的学校(近10.4万所)提供了课后服务。
8月30日开学前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此外,教育部已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课后易教育创始人赖伟坤告诉芥末堆,“双减”之后,政策要求推进全覆盖的速度很快,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与学校面临不小挑战与压力,因为缺乏开展经验,“手忙脚乱”的情况并不少。
据了解,课后易从3年前开始在广州从事课后服务,搭建面向教育局、学校、培训机构、家长四方的课后服务平台。在“课后易”平台里,家长与孩子可自主选择第三方机构上架的课程。
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选择与学科类的统一学习不同,课后服务面对着成百上千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课后服务的推行,适当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课程选择成为共识。事实上,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多省份都推出相应政策提出向社会征集优质课程资源,可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服务。
但这涉及如何进的问题。黄博彦介绍,如果学校的规模大、学生的需求多样,为满足这些需求,一所学校可能要对接二三十家机构,而这带来管理的难题。如果不增加人手,原有的教师则需要在前期就面对复杂的报名、排班、对账等工作,增加工作压力。
课后易以此切入课后服务。赖伟坤和黄博彦对“课后易”平台的设想,是课后服务版的“美团”与“滴滴”。学生与家长的端口、机构的端口、学校的端口、教育部门的端口,“汇聚到信息平台,就是大家的信息更透明、更高效。”
“课后易”平台上架学校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各类课程,家长与学生则通过“课后易”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下单课程。一些地区如需家长缴纳服务费用,也在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小程序上完成,缴费账户受银行监管。
在课程质量的监管方面,课后易选择加入了家长与学生的评价。“最好的一个反馈,是家长的反馈,孩子在课上学不学到东西,学不学得好,家长是可以比较直接感受得到的。”黄博彦说,家长们在平台上的总点评打分,能作为判定课程质量水平的依据,哪家机构能留下,哪家机构要退出,一目了然。
“双减”之后,对课后服务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无论是频率还是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黄博彦提到,原来一些学校上报课后服务工作情况,是间隔性地打包文件用邮箱发送,教育部门则需要处理这样的海量信息,监督工作费时费力。
课后易面向教育部门的端口,可以呈现课后服务实时的执行情况,具体到课程班级数量、学生占比、课程满意度等开展数据,“就像开车时看到的仪表盘。”
异地调配培训师资在与教育部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两者也对课后易提出了要求,即能否为当地与学校带来更好的培训师资。
芥末堆了解到,课后易进入地方后,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第三方机构的情况,对其进行整合。哪些培训机构能够进入学校提供服务,课后易需要协助教育部门与学校进行规范,商讨制定准入的规则,形成一份第三方机构的白名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