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奋力谱写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新篇章( 二 )


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聘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和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赛事评委 , 为学生提供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开放式服务 。 深化产教融合 , 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 先后建设了大学生科技园、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 ,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18—2020年 , 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国家、省级奖项78项;在全国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 , 共获得700多项奖励 , 其中包括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届获得团体一等奖 ,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50强高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 。
【本科|奋力谱写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新篇章】聚焦队伍建设保障 , “三抓手”推动“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学校围绕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提出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三个转变” , 即课堂教学目标上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转变 , 教学方法上从灌输式教学向研究型、实践型教学转变 , 教学手段上从传统教学手段向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手段转变 。 依托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 , 不断推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 目前 , 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推进 , 教育教学效果显著 , 基本实现了符合教育内部规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目标 。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 出台《关于青年教师到工程一线锻炼的意见》 , 鼓励40岁以下的教师到工程一线或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岗位锻炼和实践技能培训 , 有效解决了新入职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 。 鼓励教师考取建设行业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 参与各种实务锻炼 。 健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与成效评价制度 , 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 把评价结果科学运用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 。 每年坚持外派工程一线岗位实践教师70人次以上 , 目前学校共有800余名教师拥有工程一线岗位实践经历 , 充分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规模 。 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 定期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 。 通过“外引内培”途径 , 积极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 , 快速充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 学校上述7个专业集群坚持每年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1—2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0—15人 , 力争到2025年每个专业集群培育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50—100人 。 学校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400余人 , 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 。
聚焦服务地方发展 , “三落实”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搭建服务地方平台 。 学校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为导向 , 围绕平顶山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 积极探索“政校行企”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 搭建科研协同育人平台 , 共建协同育人机制 , 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 , 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 学校先后与70多家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建有以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服务平台75个 , 建设以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3个 ,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9个 , 开设协同育人特色班5个 , 承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5项 ,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 产教融合 , 着力培养“社会有需要、单位受欢迎、个人能发展”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