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传统文化被童书深深地误解了吗?| 专访黄晓丹( 二 )


黄晓丹说 , 新文化运动之后 , 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全盘否定”“保存国故”与“折中改良”三种 。 以“全盘否定”派的观点来看 , 不管经典不经典 , 中国的书最好是不读;以“折中改良”派的观点来看 , 最好能在保留传统经典标准和适应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而“保存国故”派则要求秉承传统的“四部之学” 。 这三派的纷争是在学术层面上 , 而当今大众所说的“传统文化” , 只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粗浅的部分 , 对大多数人来说 , 不超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十部书 , 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课本和《弟子规》一部伪蒙学课本 。 但这十来部书 , 在“传统文化”甚至“传统文化经典”的范围内 , 都只是沧海一粟 。
但就算这十几部书 , 现代人就已经很难完全读懂了 。 这并不是因为现代人的文化水平下降了 。 现代人的平均文化水平远远超越古人 , 但语言文字、名物制度都在时间中变迁 , 因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经典 , 都需要一代一代地重新注释 , 以便让当代人读懂 。
黄晓丹说 , 前人使用的解释方法大抵有三种 。 一种是进行批注 , 起先是对原始版本进行注 , 接着进行注的注 , 这样一层层注释 , 形成“传”“注”“笺”“疏”的次第 , 比如著名的《毛诗正义》 , 是由西汉的毛亨第一轮注释 , 叫做“传” , 东汉的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再做注释 , 叫做“笺” , 唐代的孔颖达再在郑笺的基础上注释 , 叫做“正义” 。 第二种是翻译 , 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 第三种是重述 ,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改写 , 比如鲁迅写的《故事新编》 。 通过这三种方法 , 人们读不懂的古代文本得以解读和传播 , 后代在解释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加入自己的观点 。

误解|传统文化被童书深深地误解了吗?| 专访黄晓丹
黄晓丹 , 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在大学既教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 , 也教小学教育系的儿童文学课 。 已出版有《诗人十四个》 。
这种为了传播而进行的解释无可厚非 , 但是它跟现在我们看到许多改编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 。 以前不论是做注、翻译还是重述 , 都有界定标准 。 一种界定由官方指定 , 科举考试也按照它来考 , 比如明代科举 , 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教科书 。 还有一种就是知识分子群体同行评议 , 比如要看仇兆鳌注释的《杜工部集》 , 要看王琦注释的《李太白集》 。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 现在的标准变成了流量评议 。 在这种评议中 , 改写是否尊重原著 , 在改写过程中是不是在知识上、价值观上和语言美感上有比较高水平的介入就不重要了 , 重要的是营销做得怎么样 , 有没有让更多人看到了它 , 听到了它 。
黄晓丹认为 , 现在很多出版商做书时一味迎合传统文化这个概念 , 很多看起来像传统文化的书 , 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 , 被稀释了很多倍后 , 就像我们喝的牛奶饮料一样 , 牛奶没有多少 , 味道却很好 , 其实孩子没有从中汲取到营养 。
可是现在我们也很难为传统文化读本找到一个普适的标准 , 同样主题的两本书只有拿到专家面前 , 他才知道哪一本是在胡说 , 哪一本讲得基本是对的 。 而对于家长来说 , 看待传统文化读本就跟艺术鉴赏一样 , 更多依靠的是鉴赏者自己的素养 。
黄晓丹建议 , 如果家长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购买童书的准则 , 相信自己的挑选眼光 , 那么无须因为手上拿的这本书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就觉得自己的准则不适用了 。 有时候像传统文化这种十分流行的概念会左右读者的判断 , 若家长觉得一本“传统文化必读书”里的价值观不能接受 , 语言形式不够精美 , 配图丑陋 , 判断它是消遣读物 , 那么他就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 公认的经典应该高于我们对于普通书籍的评价标准 , 而不是说因为它是经典 , 就可以低于这个标准 。 家长不必怀疑自己的眼光 , 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外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