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北大学者:为何中国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而美国却正好相反?


基础教育|北大学者:为何中国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而美国却正好相反?
文章图片
基础教育|北大学者:为何中国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而美国却正好相反?

根据我国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 从1978年到2019年 , 全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 , 截至2020数据发布时仍有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阶段性学习 , 其中以美、澳、英、加、日、德、俄、法的留学生人数 , 由多到少地排列了这些留学热门国家的火热程度 。
近日启德集团发布了《2021启德中国学生研究生留学白皮书》 , 提到研究生依旧是海外求学的学生主体 , 其中申读商科的人最多 , 主要是金融专业;理工科的人呈现上升趋势 , 主要攻读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 。 美、澳、英、加、德的留学地位依旧无法撼动 。 虽然赴美留学 , 常常曝出些“搞心态”的新闻 , 但至今赴美留学的人数依然可观 , 这是为何呢?北大学者秦春华所发现的问题 , 或许能精准答疑 。
在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中 , 秦春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


中国基础教育强 , 但是往上走却很少出“大师”;美国基础教育弱 , 却能够出高端创新人才 。
正常来讲 , 优秀的学生越多 , 未来出现优秀学者的概率就越高 , 尽管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特例” 。 一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强 , 学生也勤奋刻苦 , 这是闻名中外的 。 在数学、统计学的国际比赛上我们常常夺冠 , 让对手黯然失色 。 我们领奖 , 他们鼓掌 , 而多年后这群站在旁边为我们鼓掌的小孩中却涌现出了比我们要多的 , 能搞出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的人 , 以至于长期以来这样结局令很多人开始对“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了质疑 。
当然这句话没有问题 , 而是应该自我反思 。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国家 , 其实不止美国 , 拿到PR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家长应该都有感触 。 刚接触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时第一感觉就是“慢” , 节奏非常的慢 , 你甚至一度以为老师在偷懒 , 你肯定在想“所谓的西方教育就这?” , “这能学到个啥呀?”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比如你认为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 , 在国内都要学双位数的乘法了 , 而在国外却刚开始学加减法 , 你感觉授课老师甚至教的也没多上心 , 于是本想逃避国内“鸡娃”的你给孩子报了华人开设的补习班 , 重复着在国内的那一套 。 虽然不否定这个做法 , 但我和我的同期基本都是让孩子跟着西方教育节奏走的 , 我们认为要改变一个实验千万次得出的相同结果 , 得改变这个过程 。 中西教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过程 , 则是因为教育目的的不同 。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 到了现代我们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 秦春华将中国的教育史以科举制的终结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 古时候中国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 , 秦春华将古人接受教育解释为是一场“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 , 指出它的超越性(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来为国家和天下苍生更好地服务)远远地超越了它的功利性(学习为了当官) , 或许这也是为何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
而到了80年代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后 , 中国教育逐渐地更加强调功利性一面 , 比如常说的“教育救国”等等 。 到了当代极尽功利 , 孩子接受教育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能够击败对手 , 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 以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 结果随着压力的增大 , 平衡终于被打破:如果孩子接受教育达不到期望的结果 , 那么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将不惜会放弃教育而另辟蹊径 , 比如通过自己的天赋在某个行业上发光发热 , 做个童星或当一名电竞选手 , 这也是“读书无用论”这一论调产生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