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别推荐:例谈历年高考作文提升考场议论文写作(3)——语言篇( 三 )


还可以用排比来使道理论述得更周密、更透彻;增加议论的气势美 , 读起来有痛快酣畅之感;也使得语句富有节奏韵律 , 让人击节称叹 。
如以下这段文字:“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这己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 邹忌直言讽谏 , 齐王悬赏纳谏 , 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 , 马谡固执已见 , 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 , 开言路、纳直谏 , 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 , 广积量、缓称王 , 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 , 精兵简政 , 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 , 人口激增、国家受害 。 这些事例 , 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首句为起始部分 , 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尾句为终结部分 , 以反问句 , 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 。 中间是展开部分 , 一系列人事的排比 , 且或写兼听 , 或写偏信 , 两两相对 , 经纬分明 , 不仅句式整齐 , 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 , 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 , 琅琅上口 , 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 , 既给人以美的享受 , 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
至于引用 , 应该是议论文写作中大家并不陌生的技法 。 引用古代诗词 , 能够增添议论文语言的文化底蕴 , 使得文章富有诗意美、古典美 , 充满雅致的情韵 。
如2010年福建高考优作《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 , 系此西飞之白日”时 , 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铎醒世 。 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 , 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 , 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 , “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 。 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 , 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 。 让思维转个弯 , 在消逝中找寻美丽 , 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 , 上下纷舞 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 , 韶华竟白头” , 让思维转个弯 , 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 , 好风凭借力 , 送我上青云” 。 短短的一段文字 , 指出“让思想转个弯”的意义与作用 , 连续引用诗文等 , 而且用得巧妙、精当 , 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 也增强了说理的感染力 ,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知识的积淀 。
议论文的标题也经常化用诗句 , 使得言简意丰 , 耐人寻味 。 如2018年全国Ⅱ卷一优作标题为“莫让浮云遮望眼 , 风物常宜放眼量” , 前句化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 , 后句化用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 , 巧妙焊接诗句 , 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 , 新颖别致 , 匠心独运 。
此外 , 引用名言警句 , 既展示自己的阅读积淀 , 又使文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 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 特别是那些贴近主题的名句 , 点缀在文章之中 , 增强文章理性之美 。
如2016年苏锡常二模优作《小王子之殇》写到:“童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 一个孩子看见的是什么 , 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 正如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的慨叹:“那样的孩子活在忧郁的世界 , 于是变成了忧郁的人 。 ”于是小王子从那个喜欢天竺葵的孩子长成了自己所厌恶的某种成年人 。 当圣·埃克苏佩里如此呕心沥血去构筑 那样一个天堂 , 定料不到在这里 , 孩子们正在成为娱乐至死舞台上的殉葬品 。 进而我想起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一书中的呐喊:“别让孩子们在大人中迷路!”我希望当下的社会 , 不会沦为尼尔·波兹曼笔下的预言 。 笔者并非一味攻讦文化生产者们的唯利是图 , 而是更期待文化唯美而智性地复原 。 我们正在强行灌输一种催化剂 , 于是孩子们过早地远离了自我 。 而真正的孩子是丰子恺笔下那群奔向太阳的孩子 , 他们所演绎的是富于思想活力的成长过程而非窒息在娱乐死水中的小王子 。 ”上面这段文字中 , 作者要指出“孩子们正成为娱乐至死舞台上的殉葬品”这一观点 , 没有急于强行摆出自己观点 , 而是想到村上春树的慨叹 , 用名人的感慨来引出自己的观点 , 避免了说教;然后再想起张方宇的呐喊 , 借此来呼吁人们不要让孩子远离自我 , 让孩子成为丰子恺笔下的孩子 。 这样的引经据典 , 旁征博引 , 不仅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也能展现自己的人文底蕴 , 更能让读者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 丰富文章的内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