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一片“土壤” , 根据“土壤”不同的性质播撒不同的种子 , 缺肥施肥、缺水浇水、草多除草 , 助力“生长” 。
——摘自第四届IEIC演讲嘉宾 张志敏先生
10月17日 , 第四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 。 本次大会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远播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 , 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梦想”为主题 , 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 , 以国际视野探讨教育话题 , 直击当下教育的痛难点 , 共话未来教育蓝图!
大会线上线下累计2500万流量 , 现场众多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 , 与教育大咖、专家学者等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 , 探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 , 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在本次大会上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格致教育集团理事长张志敏先生作《教育从科学思维走向哲学思维》主题演讲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张志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格致教育集团理事长
张志敏先生的主题演讲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教育从科学思维走向哲学思维
2.从多种角度阐述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教育从科学思维走向哲学思维
“人类之所以进步 , 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 张志敏先生认为 , 这句话要用哲学的观点解释 , “党的话、大人的话、老人的话一定要听 。 但大家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人 , 要学会独立思考” , 哪些话要听 , 哪些话可以改一改?张志敏先生围绕这个问题 , 阐述了教育从科学思维走向哲学思维的转变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静”和“动”的对立观
张志敏先生以雕塑为例 , 阐述了“静”与“动”的关系 。 雕塑的本质特征是静止不动的 , 但现在雕塑家不怎么听前辈的话 , 在雕塑上放置了一个装置 , 设定程序使雕塑早上、中午、晚上的位置发生变化 , 讲述了一位基督教的女孩和一位伊斯兰教的男孩相识、相恋 , 最后因为宗教冲突分手的故事 , 这个故事形态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张志敏先生现场演讲ppt
将“静”与“动”延伸到教育层面思考教育的样态 , 张志敏先生认为 , 必须深层次的思考以下问题:课堂越安静越好吗?学生听课坐得越端正越好吗?校园内只有教室里能学习吗?还是说应该让教育样态发生变化?他表示 , 学习主体不应该安静的坐着接受知识 , 而应该在实践行动中感悟知识 , 这是科学思维在向哲学思维过渡 。
从“多”到“少”的启示
“多”就是好吗?张志敏先生讲述了《森冈书店》的故事 , 这家日本人开的书店 , 颠覆了大众对传统书店样态的认知 。 大众普遍认为书店的书越多 , 顾客的可选择性越高 。 《森冈书店》的老板反其道而行之 , 一周只卖一本书 , 提前预告 , 届时邀请作者到书店和读者见面 , 签名售卖 。 结果 , 书店的营业额不减反增 。
将从“多”到“少”延伸到教育领域 , 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张志敏先生问了几个问题:“学生的题目做得越多越好吗?”、“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越好吗?”、“让学生接受的科目教育越多越好吗?”、“有没有思考过学生繁重的作业背后 , 是学习内容太多 , 还是老师的投入太多?”、“如果我们从‘多’里面能够找一些‘少’的东西 , 老师精讲 , 作业精练 , 这样的效果会不会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