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二 )


张志敏先生认为 , 要站在哲学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 爱因斯坦曾讲过 ,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 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张志敏先生现场精彩演讲
科学是让不确定的事情确定 , 教育者应该把确定的知识告诉学生 , 让他在确定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 科学是整理事实 , 从中发现规律 , 做出结论 。 所有的学习信息都是知识信息 , 教育者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 , 学生掌握了规律之后就可以用规律解决问题 。
哲学是让确定的事情不确定 。 张志敏先生强调 , “站在哲学角度去思考怎么培养素养人才 , 是基于理性的、超经验的、不断审视的思维方式 。 教育如果停留在经验主义一定会落伍”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张志敏先生:人类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文章图片

▲张志敏先生现场精彩演讲
从多种角度阐述教育
从教育、教学角度
孔子是东方教育的代表 , 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 孔子的学生韩愈写过:“师者 , 传道授业解惑也” , 这句话认为教师是教育主体 , 学生是客体 。 今天的中国课堂 , 依旧是老师满堂讲 , 学生被动接受 。 这种教育方式是老师传授、训练 , 学生只要理解、记住 。 苏格拉底是西方教育的代表 , 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 他认为自己是“思想的助产婆” , 这种教育方式是讨论启发、思辨 。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上世纪50年代 , 提出了“双基” , 这是一种科学思维 , 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世纪80、90年代 , 提出了“三维目标” , 除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今 , 课程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核心素养” , 它的提出 , 界定了学校课程与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 开启了新时代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 , 是教育主导者从科学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的过程 。
哲学家有预判未知的能力 , 威尔·杜兰特是杜威的学生 , 他认为有价值的教育应涵盖三方面:
第一、通过健康、性格、科技来控制生活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会被别人控制 , 一个人性格自私自利就没有人与他合作 , 无法在社会生活 , 科技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 。
第二、通过友谊、自然、艺术来享受生活
学生要学会享受生活 。 学生如果成天和题目打交道 , 会产生厌恶感;学生每天在闭塞的空间里面学习 , 没有接触自然生活 , 就不会有自然观;学生没有艺术素养就不能去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 。
第三、通过历史、科学、哲学来理解生活
人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是社会生活 , 要运用各种知识去理解、控制、享受生活 , 这样才是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 , 一个能够立身于社会 , 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
从教育技术角度
第一、情境创设
解决知识与经验的连接 。 情境不是简单的科学 , 要让学习者把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 。
第二、问题创设
解决知识与思维的连接 。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 学生进行热闹的讨论 , 这样所有人的思维都会变得更活跃 。
第三、活动创设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间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让学生拥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在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又会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 知识不会伴随人的一生 , 能力才会伴随人的终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