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双减”之后 家长的焦虑如何减?( 三 )
当家长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时 , 就会有无限种过周末的方式 。 比如陪伴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 , 陪着孩子去体育场踢踢球 , 陪着孩子看一场电影 , 听一场音乐会 , 都是丰富假日生活的好方式 。
家长为何越减压越焦虑
“今天收到教培机构的通知 , 用此前报名的文化课换成乒乓球课 , 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位家长在微信群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 立即引发了家长们的争相讨论 。 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 , 争相表达着观点 , 但梳理这些言论 , 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标签——焦虑 。
焦虑之一 , 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 。 “双减”政策落地了 , 如果大家都一碗水端平 , 倒也挺好 , 但家长们担心其他同学借机“弯道超车” , 自己的孩子本来有希望读名牌大学的 , 但因为此时的松懈 , 让其他同学赶超了 , 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
焦虑之二 , 这些年已习惯校外培训 , 突然被限缩了 , 心里放不下 。 在这个群里 , 多数家长都将校外教培机构视为“救命稻草” , 在他们看来 , 学校教的知识只能管“饱” , 若想吃“好” , 就得“开小灶” 。 如今这棵“救命稻草”被限缩了 , 家长们焦虑的“情绪稻草”被点燃了 。
焦虑之三 , 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 在讨论中 , 家长们就谈到了高中与高职的选择 , 家长们明确表示 , 自己接受不了孩子读不了高中而去选择高职 , 在他们眼中 , 孩子读高职意味着缺少了更多的职业选项 。 难道产业工人就是平庸吗?蓝领难道就不如白领风光吗?家长们既不认同 , 也不否认 , 但他们给自己孩子设定的“圈层”并不止于此 。
焦虑之四 , 参考对象越来越模糊了 。 过去当校外教培机构风头正劲时 , 家长们有参考的对象 , 很多“随大流”的家长跟着报名了 。 那时候家长们认为 , 孩子去上就比不上强 , 只要把钱投入了 , 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 。 可现在 , 同学们的自学方式改变了 , 没有参考对象了 , 家长想投入却不知道该投向何方 , 顿时心里没底了 。 此时又回到了第一层焦虑 , 自己的孩子一旦被落下 , 该怎么办?
焦虑之五 , 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 。 在微信群里 , 有的家长鲜明地阐述了“双减”政策背后的深刻思考 , 也在奉劝其他家长格局要放开、视野要放大 , 用开放的视角观察这样一项政策 。 家长们说:国家政策出来后我们肯定要支持 , 而且目前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可就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试点” , 如果能从自己孩子的身上试出“经验”当然皆大欢喜 , 怕就怕试出来的都是“教训”……
仔细看一看这些家长的留言 , 虽然不乏片面之词 , 但句句话透着对儿女前途的忧虑 。 什么时候能把这份焦虑彻底放下?恐怕最理想的状态叫没有竞争 , 但这可能吗?
排解焦虑需要认清现实
近几个月来 , 事关孩子教育的话题被广泛关注 , 足可以看出教育话题是全民话题 , 特别是“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 , 从学校教育到校外教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 在适应这番改变的过程中 , 不少家长出现焦虑情绪 , 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 为此 , 本报采访人员专访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监事 , 天津心帆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贾晓波教授 。
贾晓波教授认为 , 国家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改革 , 是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 近些年来 , 学科类校外教培机构兴起 , 让很多孩子成为“鸡娃” , 让很多家长为之焦虑 , 身心俱疲 。 谁都担心被甩在后面 , 从而使学生们被迫“内卷” , 家长们因此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 但结果是什么呢?或许考试成绩高了一些 , 但是否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呢?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