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为建设西湖大学 退休后的他放弃北京舒适生活 选择做一名“杭漂”( 二 )
一个卷尺一个手电:在我的手里少留遗憾建筑行业有一句话 , 叫做“建筑是遗憾的艺术” 。 意思是建筑一旦建成 , 就是不可逆转的 , 所以比对最初的理想 , 建筑师往往会对最终的作品有所遗憾 。
但在这第400个项目上 , 侯力华与他的同行们竭尽全力 , 想让“成品”的遗憾之处少一点、再少一点 。
一顶安全帽、一个卷尺、一个手电筒 , 侯力华每天游走在各个工地上 , 努力发现问题 , 找到问题 , 解决问题 。
比如 , 建筑物的层高 。 其中 , 学校的科学实验室 , 都是按照最高的工业建筑标准来完成的 , 在空间设计里 , 教研楼1楼的挑高是7.2米 , 地下室的层高是6.9米 。 这样的高度 , 可以满足将来学校各种各样的实验需求 , 确保再“大”的实验仪器 , 都可以进行安装 。
云谷一期有十几万平方米的地下室 , 很多实验室正是在这些地下空间里面 。 但是这块地的整体地势相对较低 , 周围的水位超过了地下室 。 地下室的变形缝势必会受到水流的挤压而发生变形 。 遇到这种情况 , 施工方会在地下室安装橡胶止水带 。 但侯力华说不行 。 “普通的橡胶止水带在这样的环境里能用多少年?我不敢保证 。 ”他建议把橡胶止水带全部换成紫铜止水带 , 尽可能不给实验室留下安全隐患 。
“西湖大学的建设标准特别高 , 不仅要求设计上有长远考量 , 在建造所选的材料和工艺工法上也要努力做到少出毛病、不出毛病 , 让百年以后的校园 , 依然能满足西湖人的需求 。 ”侯力华说 。
“杭漂”四年: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侯力华在杭州的家 , 就在云栖校区行政楼顶层 。 一张床 , 两把椅子 , 吃饭就蹲在茶几边 。
这个临时的家 , 他一住就是四年 。
事实上这一次“迁徙” , 对于这位北方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适应” 。
侯力华回想起刚来杭州时感叹:“工作上的困难和辛苦我是有思想准备的 , 但没想到气候和饮食的差异这么大 。 我一直生长在北方 , 北方气候相对干燥 。 而杭州有时候下雨一下就是一个月 , 湿度很大 。 年轻人可能适应性强 , 我年纪大了 , 总觉得不舒服 。 ”
天气之外 , 还有一件让他头疼的事 , 便是不习惯南方一日三餐的饮食 。 这件事靠他自己解决不了的 , 最终还是妻子心疼他 , 一咬牙跟着他一起做起了“杭漂” 。
侯力华下班很晚、不规律 , 妻子总是等他回来一起吃饭 。 并且每天会询问侯力华下班时间 , 等他出发往家走了 , 算着时间开始做饭 , 用养生壶在屋里熬点稀粥 , 端着晚上打的菜到洗衣房的电磁炉上热一热 , 从冰箱里拿出早晨买的包子 , 边蒸边等老伴回来 。
知道侯力华爱面食 , 妻子在买早饭时多买些包子、烧饼 , 留一部分到晚上给他解解馋 。
而应对江南的气候 , 妻子也有“妙招” 。 在他们的宿舍储物柜里 , 摆满了“法宝”——各类五谷杂粮:百合、莲子、薏米、红小豆、绿豆、小米、香米、大米、花生、红枣 , 等等 。 当杭州夏日炎炎 , 妻子就熬上百合绿豆粥 , 在里头放点莲子 , 解暑也去火 。 如果天气阴雨连连、湿气重时 , 就放红豆和薏米煮粥 , 可以祛湿 。
这个秋天 , 杭州的雨水也算不上少 。 不过现在 , 侯力华淡定了 , 他看了一眼窗外淅淅沥沥的雨 , 说:“我现在已经没问题了 , 天气热、天气潮都没问题了 , 已经适应了 。 ”
10月23日 , 就在云谷一期二期交付启用仪式上 , 三期也正式开工 。 66岁的侯力华依然决定留下来 , 继续当好“一座桥” 。
在侯力华眼里 ,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建设的过程 , 正像一个细胞在不断地往外分裂;每一个散落在这空间中的建筑 , 都有它的合理性 。 最终 ,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校园 。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备考|大学毕业是该直接去上班,还是安心备考公务员?
- 北京市教委|翁铁慧调研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成绩|2022年神户大学工学部出愿信息早知道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Offer|大学申请专题|英国大学网上申请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 毕业生|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新动向?
- 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 港大蝉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