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面小题 。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 , 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 , 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 , 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 , 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 。 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小说会有不同版本 , 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 , 但是 , 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 , 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 。 例如 , “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 ,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 ,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 , “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 。 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 , 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 , 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 , 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 , 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 。 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 , 于是 , 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 。 在这一意义上 , 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 , 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 , 而书不尽言 , 言不尽意 , 一画之中 , 隐桔遐渺” 。 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 , 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 , 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 当然 , 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 , 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 , 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 , 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 , 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 , 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 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 , 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 , 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 。 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 , 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 , 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 , 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 。 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 , “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 , 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 , 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 。 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 , 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 , 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 , 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 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 , 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 , 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 , 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 , 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 。 如此等等 。 究其原因 , 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 , 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 。 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 , 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 , 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 , 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 , 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 , 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 , 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 , 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 , 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