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当老师的这些常识,你还记得吗?


教师|当老师的这些常识,你还记得吗?
文章图片


教育常识是人们在大量的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相对正确性和稳定性的基础知识 。 教育常识不受个人意志和利益的驱使 , 保护人受教育的权益 , 帮助人正确认识世界和自我 。 吴非老师以一种充满忧患的心情在《照亮校园的常识》一书中 , 分析了当下许多反常识的行为 , 提醒我们要认识常识 , 尊重常识 , 按照常识来办教育 。

【教师|当老师的这些常识,你还记得吗?】
课堂上应遵循的常识
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学习的 , 课堂教学的效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 吴非老师认为 , 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两个要素:包容学生的涵养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 在包容学生的涵养方面 , 教师在教学中需遵循的教育常识有很多 。 比如说 , 不同的学生心智发展和思维水平是存在差异的 。 差异是教学的起点 , 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 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 , 总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 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 教学效益也就会大打折扣 。 比如说 , 教室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够、不被允许在教室里犯错误 , 那么他在走上社会之后可能就会犯更多的错误 , 甚至可能犯不可原谅的错误 。 比如说 , 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 通过给学生巧妙地搭设阶梯 , 让他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得新的提升 ,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 知晓他当下处在怎样的知识水平 ,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怎样的理解 , 并由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需要搭设的阶梯 。 比如说 ,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后 , 要尽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 , 不要这边话音刚落 , 那边就急着让学生回答 。 未经思考的抢答 , 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 还容易导致学习浮躁 。 深厚的知识背景 , 源自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阅读、不断拓展知识视野的习惯 。 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 不仅对自己有益 , 对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 阅读是为了启迪智慧 , 培养批判性思维 。 人只有在大量阅读后 , 才有可能认识和比较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 , 进而产生疑问和困惑 , 逐渐形成辨别能力 。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 , 困惑也就可能越多 , 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 。
课外应有的常识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 课堂教学往往按部就班 , 学生要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 只有在课外 , 学生才能比较从容地思考、领悟 ,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巩固 , 并做进一步的探究 。 这个过程饱含学习趣味 ,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 , 如果他没有时间思考、感悟 , 那样的学习就会带有缺陷 。 学生学力的差异 , 主要是在课外形成的 。 在没有教师或家长指导的情况下 , 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 有正常的自理能力 , 这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 。 学生的学风 , 较多情况下受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 而大量的课外时间有助于学生思考 , 也为学生形成学风奠定了基础 。 如果学生没有课外时间 , 没有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 没有因为看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产生的怦然心动 , 那么 ,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现在的教师 , 承担的压力确实很大 。 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 , 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专业培训、教研活动、家校共建 , 以及各个部门分摊过来的任务 , 让教师应接不暇 , 这是事实 。 但如果教师因此就放弃了对自己业余生活的管理 , 让自己的业余时间也被工作挤占 , 或沉浸在好友的酒场、智能设备的休闲体验中 , 那就大错特错了 。 越是在负担重、压力大的时候 , 越要加强自我管理 , 统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 爱因斯坦在答《纽约时报》记者问时强调 ,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 这句话值得教师们仔细品味 。 吴非老师说 , 一些教师负担过重 , 个人也要负责 。 如果唯命是从 , 教师就丧失了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 他就很难教出心灵健康的人 。 这真是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些负担过重的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负担是怎样来的?是如何过重的?校园里应有的常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