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当科技遇上教育“低焦虑”可以兼得“高质量”

“双减”落地近四个月,课外补习带来的“内卷”和“鸡娃”等教育乱象,被按下暂停键。倒逼行业变革的同时,也让“神兽”们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普遍共识是“双减”减轻了家长负担,又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寻找适合的成长道路。
不可否定,“双减”让家长焦虑得到释放。今年9月,一份在全国范围内针对 50 多万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超7成的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更多受访家长认为“双减”政策有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犯愁:作业减了,孩子是快乐了,但学习时间少了,这能学好吗?一时间,家长们陷入新一轮的焦虑。
这似乎是一种日渐显露的新的社会心态,“减负”等于“大锅饭式”拉平差距,“低焦虑”和“高质量”教育无法共存。这显然步入了误区,“双减”明确了学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其核心目的不是让孩子们不需要努力,而是要让他们在学校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为多元地学习和成长。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内卷式的焦虑,“双减”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成长可能性,将本该自由探索、全面发展的时间归还孩子们,让他们能发挥兴趣和特长,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人生的充盈,这些并非停在纸面上的分数。
素养的提升如何落到实处?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进步,让教学活动的过程测量和精准评价成为可能。学校通过使用“数字工具”,记录学生思考、成长的全过程,让老师更多元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从而发掘每个学生兴趣与潜能。
这样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今年9月开学,天津和平区万全第二小学,在课后三点半引入了少儿编程。老师通过腾讯智启平台在线授课、批改作业,学生们在腾讯扣叮平台上进行编程练习,后台记录学生的完成过程。
两个多月的学习后,四年级学生阴政瑞发现,小区经常有乱扔垃圾的情况,由此萌生了设计“自动识别垃圾种类”垃圾桶、帮助环卫工人减轻工作负担的想法。在和老师、同学讨论后,大家利用学到的编程知识,写好图像识别的自动化程序,并为程序装上了摄像头与传感器等智能硬件。
经过反复调试,这套以“图像识别”为原理的智能垃圾桶成功运转起来。塑料瓶、易拉罐、纸盒等不同材质的垃圾,能够被准确地识别出来。
教育信息化|当科技遇上教育“低焦虑”可以兼得“高质量”】创意的编程设计不止于此。为了避免因姿势不正确戴上“小眼镜”,有学生基于感应原理设计出了“距离感应桌”,矫正坐姿不端正的问题;有学生设计了一盏智能感应台灯,提醒好朋友在读书作业时注意用眼距离。借助于青少年人工智能,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仅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也培养出积极探索的心态。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看到,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双减”之下,科技缓解教育焦虑的方法是,通过过程性测量,释放的时间去挖掘孩子的天性,找寻他们身上更长远、更广阔发展的可能性,做到教育生态的高质量均衡。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遵循教育成长规律,回归育人本质,科技是新的立脚点,未来大有可为。期待更多像万全二小这样的探索,通过科技,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抱更优质、更公平的公共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