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做到这三点,让你的教学更出色( 二 )

三、“自求得之”
李希贵先生在其著作及演讲中 , 以自己孩子学习语文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 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在一些语文课堂上 , “教师大量讲 , 学生只管听”的情况还存在 。 这与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把握学习重点 , 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他信力”有关 。 因此 , 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信力刻不容缓 。 只有这样 , “不需要教”才可能成为现实 。 叶老说:“学生须能读书 , 须能作文 ,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 不待老师改 。 ”(《叶圣陶教育箴言》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为达到这些目标 , 很多中小学教师做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 。 20世纪80年代 ,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邓日 , 在学校开展了“中学生自能作文分项训练”教改实验 。 该实验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系统训练 , 初步达到“自能作文”的目标 。 这项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叶老在多个场合指出 , 教育虽然重在“教” , 但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求得之” 。 如何能够让学生“自求得之”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 作为中小学教师 ,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观 。 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上的需求 , 这种需求正是兴趣所在 , 如果教师能够从兴趣上去引导学生学习 , 那么学习将会是快乐的 。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 在一个班集体中 ,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 , 对比较优秀的学生 , 教师要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自己;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 , 则要挖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放大这些闪光点 , 从而使他们实现由点到面的递进式发展 。 叶老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 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 这一思想把尊重和激发学生自主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揭示了教师教育与学生自学、知识教育与主体发展、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