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在于宽严适度


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在于宽严适度
文章图片
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在于宽严适度


不少新入职的教师反映“管不好课堂”:管严了 , 课堂死气沉沉 , 缺乏生机活力;管松了 , 学生又容易自行其是 , 教师准备好的内容都没法讲完 。

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 。 一名教师如果连课堂纪律都把握不好 , 整个课堂闹哄哄的 , 如“水里按葫芦”一般 , 这边才按下去那边又浮起来了 , 那么手忙脚乱不说 , 原本计划好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 , 更别奢谈什么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了 。 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育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 , 即儿童本身也不认为是教育 。 此外 ,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 ”
对老教师而言 , 课堂管理也许是驾轻就熟 , 但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 , 可能确实不那么得心应手 。 大多数新教师只在大学教科书中学了一些教育学理论知识 , 起初的课堂管理必定是跌跌撞撞的 。 特别是面对“神仙打架” , 你们可能更加困惑、彷徨:一个意见是专家给的 , 专家反复强调“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 甚至要与学生“零距离”;另一个意见是“好心的同事”现身说法 , “别对孩子们嘻嘻哈哈 , 要严肃点儿 , 要立威 , 否则他们不听你的 , 会蹬鼻子上脸的” 。
那么 , 到底该听谁的?在下结论之前 , 我们先尝试分析一下 。
先看专家的意见: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零距离” 。 讨论这个观点前 , 我们先一起思考三句话 。 第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 比如 , 看一幅油画 , 从近处看 , 这幅油画毫无美感可言 , 颜料堆在上面 , 疙疙瘩瘩的 , 简直不像个东西;但是 , 退后几步看 , 就会发现效果完全不一样 , 近看不如远观 。 第二句话 , 即西方说的“仆人眼里无英雄” 。 在外人看来 , 你形象又高又大 , 是个英雄 , 是个伟人;但在身边的仆人看来 , 他天天跟着你 , 对你了如指掌 , 知道你同样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 , 什么英雄不英雄、伟人不伟人的 , 不就是个凡人吗?第三句话是每年暑假期间不少小学教师的纠结:“新学年我可以教一年级 , 我的孩子今年正好上一年级 , 我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班上还是放到别的老师班上?”古人“易子而教”到了自己身上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了 。 分析完这三句话之后 ,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 “零距离”一定好吗?未必!与学生走得太近 , 有时候易为其所伤 。 学生一旦觉得与教师很熟 , 就会认为“犯点错误没关系”“既然老师是我好朋友 , 那么他一定会给我面子 , 不会在班上让我出丑” 。 这样 , 如果一个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处理 , 类似的问题便会在其他学生身上接二连三地出现 , 整个班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 。
有这样一个案例:十年前 , 刚毕业的“我”担任了班主任 , 那时正赶上新课改 , 用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我” , 把平等、民主、自主、合作等理念运用到了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中 , 可谓“洒向学生的都是爱” 。 然而 , “我”所带的班不到半年就乱成了一锅粥 。 经年级主任“会诊” , “我”才明白问题症结:爱而不当 , 严而无格 。 从此 , “我”铭记“严是爱 , 松是害 , 不管不教要变坏” 。 在班级管理中 , 要制订一些刚性措施 , 对违纪行为依规坚决处理;同时也要有柔性措施 , 对学生的错误 , 要耐心教育 , 春风化雨 。 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咀嚼出了“刚”与“柔”的真正内涵:刚是一种威仪 , 一种自信 , 一种力量 , 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柔是一种收敛 , 一种宽容 , 一种真爱 , 一种魅力 。 无刚则无威 , 无柔则无亲(亲和力) 。 缘于此 , 在班级管理中 , 教师要用真情去感召 , 用制度去约束 , 爱在该爱时 , 严在当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