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聚焦国家未来战略发展亟待攻克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 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 , 坚持内涵式发展 , 依托“基于‘做·学·用’螺旋式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环境下理工科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多个省级教研项目的建设 , 构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体系 。 该培养体系行之有效 , 体现了软件人才培养方案与特色成长的有机统一 , 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 。
深化“一种理念” 。 以“通才教育”和“全面工程教育”为理念源点 , 以“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为关键问题研究 , 以突出“厚基础、重实践、高标准、强应用”的软件人才培养为各阶段素养目标 , 以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为终极核心目标 , 以培养新形态复合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为根本任务 , 丰富了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
内化“双链融合” 。 构建了“课程实践+项目实践+校内实践+企业实践”的渐进式“软件开发链” , 设计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立体式“专业课程链” , 围绕“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宽广的软件开发设计视野以及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双链融合” , “双链”相互支撑 , 促进学生能力向上发展 。
优化“三元协同” 。 “三元”是指学校、产业学院和用人单位 。 以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为目标 , 进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的精准定位;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平台 , 构建基于工作情境的浸润式教学模式;以产业学院为纽带桥梁 , 架起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全过程实践培养 。 “三元”高度协同优化 , 实现持续改进与产出导向 。
融合“四个素养” 。 以“教—学—做”方式贯穿4个阶段:“基础课程”映射“课程实践” , 强化“厚基础”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课程”创建“项目实践” , 加强“重实践” , 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课程”植入“校内实践” , 实现“高标准” , 提升学生“技能素养”;“拓展课程”转化“企业实践” , 驱动“强应用” , 提升学生“工程素养” 。 4个阶段过程中 , 实践与理论相融合、能力与目标相融合 ,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四个素养” 。
强化“五种能力” 。 制定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标准 , 从岗位专业知识与能力构建、技术规范及工作流程训练、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 , 强化了软件行业领域应具备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 这5种基本能力全面贯穿实施于软件项目分析、软件建模设计、软件功能实现过程、软件质量和软件管理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使学生具备从事软件行业的基本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 。
传承有序 , 不断创新 。 2011年 , 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与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 成立“蓝桥软件学院”;2012年 , 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建设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3年 , 获批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班”的持续培养;2014年 , 软件工程专业新增为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2015年“计算机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获省教育部门立项建设;2017年获批建设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2019年成功获批“软件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和“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应用”省级科研团队;2020年获批“软件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2021年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