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四 )


48.51%的受访者则反映非学科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课程质量偏低 。 居住在深圳的陈女士在给女儿报班的过程中 , 发现当前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较为功利 , 比起提升教学质量 , 它们更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 比如诱导家长孩子不断考级、参加比赛等 , 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里面 。
还有42.43%的受访者表示机构拖延教学内容 , 诱导消费 。 如谢女士给女儿同时报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跟社区组织引进的幼儿舞蹈班 , 但她发现 ,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会拖课时 , 比如一些简单的动作其实一节课可以教完 , 但他们会用三四节课去上 , 说是巩固基础 , 一年下来依旧在学简单的基本功 , 也不考级 。 家长提出意见 , 机构就会说小孩未必接受得了如此快的进度 , 希望家长继续缴下一年的费用 。 而社区组织引进的舞蹈班 , 一学期就教完培训机构一年的课程并考级 , 费用也比机构低了一半多 。
对比受访家长和非家长受访者 , 受访家长认为师资水平、课程质量低和机构整体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更为明显 , 分别占比65.09%、64.26% 。 而在非家长受访者看来 , 他们更敏锐感受到价格问题 , 认为行业费用过高 , 收费标准不统一 , 选择比例达69.89% 。 比起受访家长 , 非家长受访者认为行业焦虑营销严重 , 增加家长学生精神压力 , 选择比例高出受访家长约10% 。

教育|“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文章图片

“双减”后 , 近六成受访家长报班关心机构是否违规教学文化课
虽然行业问题多多 , 但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会理性选择 。 数据显示 , “双减”实施后 , 59.34%的受访家长在与机构签合同时 , 尽量签正规合同 , 看清条款;56.19%的受访家长则会货比三家 , 看机构是否违规教学学科类内容等;还有43.43%会看机构教学资质和经营业务 , 36.36%表示会拒绝一次性支付过高的超期费用 。
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 , 有关部门也进一步完善了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措施 。 如10月12日 , 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修订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 , 旨在化解校外培训收退费纠纷 , 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 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营范围方面 , 11月10日 , 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 鉴别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项目有了“国标” 。 而收费方面 , 10月底 , 为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 教育部等六部门公布《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 , 要求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等 , 包括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设立预收费风险保证金等 。

教育|“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文章图片

超六成受访者望学校或社区引进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虽然监管措施正在不断完善 , 但公众仍希望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强化行业治理 。 在本次调查中 , 64.71%的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60.13%期待进一步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界定 , 细化标准;53.52%认为强化监管更重要 , 非学科类培训收费应纳入指导价管理 。 46.06%期待提高非学科类培训师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 28.04%则希望加强机构广告宣传管理 , 减少虚假宣传和焦虑营销 。

教育|“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文章图片

纵观调查结果 , “双减”政策让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 , 但也让很多家长感到不适应 , 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受相应政策的影响 , 很大一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 , 非学科类项目迎来发展机遇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家长对于非学科类的重视程度不如学科类 , 即使增报了非学科类培训班 , 但等到孩子进入一定的教育阶段 , 家长会选择放弃这些项目 , 只为腾出空间和时间给学科类 , 加上行业现存的一系列问题 , 也让家长觉得“不值得花如此多的精力在这上面” 。 接下来 , 教育行业在落实“双减”的同时 , 也可能需要更进一步探索推动“双增” , 转变家长和孩子的教育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