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多名教师被通报,严重的或清除出教师队伍!高校如何治这个“病”?

今年 , 媒体通报了多名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 。
11月 , 据报道 , 湖北某高校一名毕业生意外发现自己的毕业设计 , 被人剽窃用来申报了3项专利 , 而剽窃者正是学院的老师、院长 , 以及老师的亲戚 。学校查实后认定第一发明人存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 , 对当事人暂缓2年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 以及作出道歉、退还奖励的处理 。
10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1年第三批不端行为处理决定 , 涉及24所高校教师 , 主要问题包括项目申请书、进展/结题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 , 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和擅自标注他人基金项目等 。对涉事教师给予取消项目评议、评审资格 , 永不聘任 , 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罚 。
1月 , 北京一高校教师因出版的专著抄袭国外作者作品 , 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 , 调离教学岗位 , 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及三年内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 。
近年来 , 一些高校老师剽窃、抄袭他人科研成果现象 , 屡被曝光 , 却又屡禁不止 。
早在2009年 , 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 要求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2016年 ,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 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 , 结合情节轻重 , 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2019年 , 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 , 针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等开展集中治理 , 一经查实 , 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 , 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 , 但依然没能遏制学术不端 , 到底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术不端行为者付出的成本太低 。光明网撰文称 , 那些造假者被调查处置的人究竟有多少 , 鲜少见诸媒体 。而这也是学术不端者前赴后继、竞相效尤的原因 。
即便查处了 , 那么处置得是否得当呢?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教师剽窃学生作品申请专利事件中 , 该教师受到的处罚是“暂缓2年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 以及作出道歉、退还奖励” , 对于这么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 学校仅作出这样的处理 , 连媒体都费解:“这算是惩罚吗?”“学校对于学术不端处理‘毛毛雨’ 。没有保护 , 何谈创新?”
教师基本学术道德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名利 , 导致道德沦陷 , 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自律、诚信的品质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
此外 , 学术奖励制度也存在缺陷 。以往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是看论文数量 , 而忽视了论文质量 , 对论文数量多的给予高额的奖励 , 在这种奖励制度之下 , 有些教师就会铤而走险 , 制造假数据 , 或抄袭他人文章 。
其实 , 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外高校也时常发生 , 而他们处理起来一点都不手软 。2014年 ,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英语系教授穆斯塔法·马罗基因抄袭被学校开除 。经调查 , 马罗基教授在2008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26篇著作中 , 23篇存在抄袭的痕迹 , 即引用了其他作者的文字却没有指明出处 。据报道 , 马罗基教授的抄袭情节比较严重 , 他的著作中甚至出现了大段复制他人作品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