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父母丧失养育的直觉,形成了当下育儿领域的公共性危机

如今 , “教你育儿”是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 。 从妈妈们用图文和视频分享育儿经验 , 到众多领域的大佬出版家教书 , 教育越来越像一份有标准答案的考卷 。 坊间也有段子“老大照书养 , 老二照猪养” , 形容没有育儿经验的父母对育儿知识的追捧 。
到“老二照猪养”时 , 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 , 别人传授的知识是死的 , 育儿过程却是变幻莫测的 , 每个个体都不一样 。 然而 ,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生育第二个孩子 , 并因经验的增加而获得育儿上的淡定 。 依然有许多父母在四处咨询时 , 以某种案例为范本 , 以“我这样做对不对?”的自我怀疑为结尾 , 期盼获得来自标准答案的指示 , 忘记了父母的直觉才是最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 。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的作者安超认为 , 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受到的教育是人类最本原意义上的教育 。 就具体的养育行为而言 , 它属于生活世界的范畴 , 自然而然地具有生活性的特征:未分化的、情境的、不言而喻的、非征服的、示范的、效仿的等 。 “养育”带有强烈的身体化特征 , 养育经验常常是日用而不自知的、缄默性的实践性知识 , 而非显性知识 。 更重要的是 , 父母或者说抚养者具有先验的善意 , 具有对于世界的本质直观能力 , 具有身体性的直觉 。 这种基于魅力、基于实践的养育学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

危机|父母丧失养育的直觉,形成了当下育儿领域的公共性危机
文章图片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 , 安超 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版 。
这本书也是安超的博士后论文 , 以她的家族 , 也就是山东省泰县鲍村安氏家族为个案 , 采用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 , 梳理了安氏家族100年来(1918-2018)在传统农耕时期、集体化时期和市场经济时代五代人的养育实践和个人成长史 , 总结了平民家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基于不同的社会情境最终形成了哪些对于日常生活和教育的经验判断、文化洞察、集体常识和行动策略 。
书中的当代育儿案例里 , 有大量正在社交媒体中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 包括不同阶层的育儿焦虑 , 隔代教育的不得已和不愉快等 。 几代人逐渐被传递和被推翻的育儿经验呈现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矛盾 , 不仅对家庭的和谐产生冲击 , 也给育儿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危机 。
以下内容是安超分析了五代人的养育实践后 , 对民间育儿危机的总结 。 经出版社授权 , 我们原文摘编如下(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 希望给焦虑的父母带来警醒 。

“家”是近代的概念 , 一夫一妻制的历史也不长 , 核心家庭是近百年的产物 。 “传统社会的父母不会理会专家说什么 , 也不担心自己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有什么长期的影响” , 但他们的孩子还是很健康地长大了 。 现代教育对于历史的遗忘 , 从根本上忽视了养育是身体化、直觉性、情感性、道德性、传承性的 , 人为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 其自身内部也潜藏着重重危机 。
综合安氏家族的现代教育实践 , 我认为这种危机表现为:技术和消费向生活世界的全面渗透所导致的身心分离;社会阶层和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大人和小孩离开公共生活退守封闭的家庭 , 对彼此无限度的情感索求 。

危机|父母丧失养育的直觉,形成了当下育儿领域的公共性危机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读小库出品的绘本《困》(陈浠 著/绘) 。
技术理性 , 对生活世界来说可能是灾难
技术理性是经济和效率的福音 , 但对生活世界来说可能是灾难 。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阐述了现代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对立以及劳动异化的问题 , 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