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班|怎样下好新生教育这盘棋( 二 )


“大类招生背景下 , 新生教育需要从‘新生教育+专业教育’向‘新生教育+通识教育’转型 。 ”在同济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看来 ,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 跟传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育存在本质区别 , 需要更多引导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度阅读、思考和研讨达到学习的目的 。
“高中要向下扎根 , 似乎只需要像一颗普通的钉子 , 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提升成绩 。 大学要向下扎根 , 则更像一个旋转着的螺丝钉 , 要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事情 。 ”南京大学2021级新生伍甜甜直言自己是新生学院的“受益者” 。 在她看来 , 高中和大学无论在时间管理还是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 新生学院不同于传统的固化的班级或专业 , 更像一个带有教育属性的微缩社会 , 让新生真正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身份转换 。
深化内涵:延伸入学教育助力角色转换
今年8月 , 武汉大学新生被要求提前“入学” 。 新生们在暑期即需要在线参加“新生训练营” , 系统了解未来的大学 。 这一变化源于武汉大学2018年正式启动的“一年级计划” 。 据了解 , “一年级计划”旨在帮助该校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逐渐构建起校院两级协同工作体系 , 实现新生入学教育关口前置、时段延展和内容拓展 。
长期以来 , 高校都将入学教育作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 然而 , 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都集中在新生开学注册的第一周或第一个月 , 多采用讲座、集会、参观校园、校史馆等形式 。
当前 , “00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 , 他们个性鲜明 , 认知行为都具有新的特点 。 在张端鸿看来 , 传统的新生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新生的需求 。 “不能再以短期性事务性工作的视角来审视新生教育 。 新生教育应当逐步延伸 , 从‘入学周教育’‘入学教育’向‘头年教育’转变 , 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发展性的中长期教育规划 。 ”
大类招生后 , 通识教育与新生教育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同向性 。 2017年实施大类招生后 , 武汉大学从课程体系入手 , 重构并升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让新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 , 从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养成、思维方式扩展、学习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得到系统培养和引导 。 学校专门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导引课” ,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科兴趣 , 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 , 避免盲目跟风 , 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 促进学生发展 。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被认为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 。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始环节 , 新生教育承担着教育转轨、专业学习、价值塑造等任务 。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介绍 , 针对传统新生培养集中化、专业化、时间短的弊端 , 该校新生学院从2020年开始便着手拓宽入学教育的内涵 , 用一年的充裕时间 , 全面实施通识教育 , 推进“五育”并举 , 加强大学生认知发展教育 , 帮助新生了解“大学是什么”“大学有什么” , 做到“先上大学 , 再读专业” , 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
统筹布局:以制度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
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 , 为学生打造了个性化发展的新平台 。 与此同时 , 也给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
新生用一整年的时间接受通识教育 , 会不会减少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高校又该如何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不少高校都面临着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难题 。 尤其是新生在经历严苛的高三学习之后 , 大学阶段很可能会有所懈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