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触摸“桃花源”
“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桃花源记》不仅仅是一篇美文 , 更是蕴含了许多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 。 对于小学生而言 , 让他们直接理解这些价值恐怕不容易 , 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选择了拆分和下沉的做法 。
怎样认识桃花源?学校整合语文、地理、生物、美术等多个学科 , 每个学科都对应学生的某种知识或素养 , 而这些知识、素养的获得则下沉到“桃课程”的各个阶段 。
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 , 学生认知世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接触实物 。 因此 , 桃课程的第一阶段就是从“桃”开始 , 桃花、桃树、桃子……学校让学生接触这些与“桃”相关的实物 , 由充分了解实物进而延伸至“桃”的其他层面——桃的分类、桃的制品、桃的文化等 。 这是生活与知识的链接 , 学校将其归结为“物—器—道”的循序渐进认知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各种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训练 。
【桃花源|触摸“桃花源”】相较于具体的知识传授 , 学校更看重学生的思维生长 。 一般意义的知识传授是单向的 , 但学校希望营造一种多元、多向的交流互动模式 。 每个课程单元的起点不是一个个知识点 , 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引领性问题 。 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他们还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 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 从单向的“学”到双向的“问” , 学生进而会展开思考和分辨 , 最后将思维层面的内容落实到实践层面 , 这就是学校希望学生形成的“学—问—思—辨—行”认知路径 。
经过一系列储备和积淀 , 学生终于要走进自己的“桃花源”了 。 这时再来看与桃花源相关的各种问题——桃花源可能在哪里 , 桃花源的地理环境怎样 , 桃花源的桃花是什么样的 , 桃花源代表了何种精神……看似不易解决的问题 , 学生已经能够有条不紊地回答了 , 不仅因为他们在课程系列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 , 更源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 。
“桃花源”不是课程的终点 , 而是学生展现综合素养的一个节点 。 “桃”也只是课程的一个载体 , 这个载体可以是一种植物、一个人物、一方土地……任何一种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的载体 , 都可以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 , 融入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元素 , 成为一门学生感兴趣的综合课程 。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6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金 锐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